发布时间:2020-04-28 编辑:小莉推荐访问:
辽宁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简介

辽宁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简介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APP和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辽宁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简介][辽宁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简介][辽宁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专业介绍][辽宁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系方式][辽宁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简介][辽宁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系方式]

辽宁科技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2020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辽宁科技大学王牌专业排名][辽宁科技大学考研难吗][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辽宁科技大学排名][辽宁科技大学考研群][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学费][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考研国家线[2006-2020]][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辽宁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简介正文

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简介
发布日期:2019-09-01
辽宁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是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工程实践(金工实习、工程训练)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校直属教学单位,是重要的教学主力部门;是辽宁省实验教学(工程训练)示范中心、辽宁省级备案众创空间。
2019年6月,依据辽宁科技大学“关于调整学校内设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委发〔2019〕28号)文件精神,撤销创新创业与工程训练中心建制,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二者合署办公。内设机构暂时保留原设置;涉及到工程训练(金工实习)业务使用工程训练中心名称,涉及到创新创业业务使用创新创业学院名称;对外统称创新创业学院(内部行文简称创新学院或学院或中心)。
创新创业学院下设综合办公室、创新创业办公室两个管理机构;设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训部、先进制造技术实训部和工业自动化技术实训部三个二级教学部门;支撑 “工仿协会”和“智造众创空间” 两个学生社团。
得益于教师引进的科学规划,学院(中心)教师队伍学历、工程经验与实践教学需求之间高度契合,形成了以具有丰富工程经验教师为主体的实践教学队伍。学院现有教师37人,其中教授1人,副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25人,技师1人;硕士及以上学历19人,4名在读博士,本科学历13人;有18名兼职创新创业导师。教师中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教师22人,有15人在入校之前具有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职称;3人取得中级及以上职业技能证书;50多人次教师经过专业技能培训。
学院(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工作总基调;把按照国家级示范中心标准进行建设作为工作总要求,把学生工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生成作为工作主线,把实现立足冶金,校企合作,注重实践,培养踏实肯干、适应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中心任务,做好工程训练(金工实习)和创新创业工作。
作为学校重要的实践教学部门,承担着为学校创建一流本科教育服务重任,学院(中心)定位是:(1)工程训练基地,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服务;(2)工程素养和工程文化教育基地,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服务;(3)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支撑平台,为卓越人才培养服务;(4)作为学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服务平台,通过示范、引领为地方建设服务。最终建设成为内涵丰富、重点突出、优势明显、鲜明特色的一流的创新创业、工程训练教学单位。
在工程训练教学和创新创业工作供给侧坚持和深化改革,努力把学院(中心)建设成为服务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强、支撑相关学科竞赛能力强、服务学校创建一流本科教育能力强、对高校和地方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强的重要教学部门;实现学生培养质量逐年提高,教改成果不断丰富,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
在工程训练(金工实习)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重点任务和具体目标。中心建设以“抓住主线,突出重点,强化优势,形成特色”为指导原则,紧扣社会需求,对接地方经济建设,为了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走学生能力培养、教改驱动、教师团队培树、管理提升“四位一体”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中心面向全校13个学院35个专业开设《金工实习》、《工程训练》课程,包括机械制造基础、先进制造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等。实习人数约占学生人数的62%左右,是校内最大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机构,设置实习训练项目70多个,年接纳本科生3000多人次,年教学工作量约200000人·时。教学内容涵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先进制造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特种加工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以及机电一体化、多功能机器人实训系统、物流分拣、智能制造产线等机电控结合的综合性工程训练。教学层次包括实习,学生技术培训、资格认证,开放实验室和实验室开放,以大赛为牵引的全流程工程性训练等,实现了金工实习到多层次工程训练的转变。以“学习工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提高工程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为课程教学目标,给学生以工程实践的教育、工业制造的认知、工程文化的体验和工匠精神的熏陶。
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在工程训练建设与实践上确定了“两基双创三结合(技能基础+技术基础,创新创业,机电控结合)”的发展思路,既强调基础又追求技术应用前沿,在突出优势同时努力凝炼特色,重点完善改进机电控协同融合的工程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和以学科竞赛为牵引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探索形成了具有“以实习为基础,以综合工程训练为重点,以学科竞赛为牵引,机电控相结合”特色的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生成的工程训练模式。
中心以竞赛为牵引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从2016年开始协助学校承办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东北赛区暨辽宁省赛区的竞赛工作,2019年承办了全国总决赛。经过多年努力,西门子中智赛辽宁省赛区比赛已经成为我校品牌竞赛项目,吸引了东北地区众多高校参与。截止2019年,累计有东三省高校945支参赛队约3070人次师生参与竞赛;辽宁科技大学累计184支队伍参赛,参赛师生达到630多人次。在搭建竞赛平台的同时面向东北高校参赛学生开放相关实训室,年均3600多台时,受惠学生累计10000多人次。近几年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国家级竞赛特/一等奖5项,国家级二等奖以上21项,省级三等奖以上163项(队)。
学院(中心)代表学校聘任创新创业导师436人,其中2人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3人入选省级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2016年以来,获批大创项目1612项(省级285项,国家级135项),参与学生6256人次,教师2402人次;各类竞赛获得国际奖项44项、国家级奖项455项、省级奖项830项,参与学生6986人次、教师1848人次;学生每年以第一作者发表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
学院(中心)教师近4年获批省级教改立项4项、校级教改17项;学院教师指导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余项,其中国家级9项。教师横向、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资金额度800余万元;获批发明专利2项和实用新型专利5项;出版教材1部,立项2部。
学院(中心)截止2019年度,获评辽宁科技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学院大楼建筑面积26166平方米,用于工程训练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场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有28间实习场地和教室,其中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场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
在硬件资源建设上按照工程训练中心“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秉持 “与工业主流相一致,技术向当前先进水平看齐”的指导思想,打造了层次化、功能性能具有递进关系的设备集群,拥有大型设备/系统150多台套, 其他(普通设备、电脑、大型工器具、辅助装备等)设备900余台套,设备原值2200多万元。
在先进制造技术方面,形成数控单机→加工中心→物流分拣系统→工业机器人系统→智能制造生产线逐层递进的教学资源链条;在软件上,有从CAD/CAM(杰魔、SOLIDWORKS、CIMATRON、正版配套软件)设计开发→宇龙数控机床仿真软件与实际操作→创新作品加工制作→系统运行维护保养的全生命周期课程。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形成了从PLC基础编程训练→多任务联动→机电一体化→物流分拣系统→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生产线的教学链条,涵盖了逻辑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变频技术、冗余技术、运动控制、工业网络、系统集成的工业自动化全技术领域。
在机电控融合方面,通过物流分拣系统、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生产线实现先进制造技术与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交叉和融合,这也与辽宁省“一带五基地”建设规划相符合,也与鞍山地方经济发展相符合,会为地方经济发展供给优秀人才。
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历经金工实习厂,金工实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与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五个发展阶段;每次建制的调整都促进了工程实践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2003年以前,为金工实习厂建制,开展金工实习教学。2003年—2010年,独立为金工实习中心,是我校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第一次改革;中心在学校教务处的领导下作为教辅单位,承担实习教学任务。2010年—2017年为工程训练中心,学校在2010年明确中心为教学单位,在2011年确定为独立教学单位。2017—2019年,学校组建创新创业与工程训练中心,在工程训练基础上承担创新创业方面部分工作。2019年6月,学校撤销创新创业与工程训练中心建制,组建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二者合署办公。

本文来源: http://m.okaoyan.com/liaoningkejidaxue/yanjiushengyuan_262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