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直系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为你答疑,送资源
【】为大家提供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院系简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
95%的同学阅读了:【2020研究生招生简章】【浙江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19]】【浙江大学王牌专业排名】【浙江大学考研难吗】【2021浙江大学考研群】【浙江大学研究生学费】【浙江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位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简称生仪学院),设生物医学工程学系、仪器科学与工程学系两个系,具有生物医学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及相应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历史悠久,且均为国内率先创立,其中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学院培养了大量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的高级科技人才,其中本科毕业生3000余名,硕士生650余名,博士生150余名,博士后近20名。2006年学院在校本科生900多名,硕士生200多名,博士生100多名,在站博士后5名。
学院师资雄厚,既有资深博学的知名教授,也有一大批朝气蓬勃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中坚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近百人,其中在职教授13人(含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40余人。同时聘请了美国哈佛大学N.Y.S. Kiang、加州大学W.J.Freeman等一批国际著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
学院与国际一流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广泛,多次举办高质量的国际学术会议。教学、科研条件优越,设备先进,建有“生物传感器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心脑血管、神经系统药物筛选和中药开发及评价重点实验室”、““多媒体综合实验室”等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学院办学条件优越,科研实力强劲,现有科研实验用房6千多平方米,历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居国内外领先地位。学院已成为我国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仪表领域的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院将坚定不移地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搞好教学和科研建设,立足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具有创新型的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科。
专业介绍(部分)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系:浙江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系隶属教育部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是国内同类系中最早建立硕士点、首批建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学校之一,具有从学士到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已经为国家培养了三千多名本科生,三百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是国内在仪器仪表领域有重要影响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系所设的本科专业创建于50年代,其前身为精密仪器仪表专业,1978年更名为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1998年教育部统一专业名称后为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此后,因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以及科研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2008年纳入浙江大学工科试验班统一招生。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融和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等高新技术,培养以具有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综合研究能力、软件与硬件的协同设计能力和电子信息与仪器系统的集成创新能力为专业特色的国内外电子信息领域高级研究人才和从事高新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系始终将师资队伍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作为头等大事,通过学校在“ 211工程”和“ 985工程”建设中的重点投入,全系的师资力量和学科的教学与科研硬件建设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全系现有教职员工3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教学实验管理人员8人。专业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基本上都拥有博士学位,大多具有在国外学习、工作和交流的经历。目前全系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40人左右,本科生80-90人。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概况
1977年原浙江大学科仪系设立国内第一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并相继建成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第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隶属于浙江大学信息学部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本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约300名,硕士生约150名,博士生约80名,在站博士后15名。
本专业所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系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层次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业内享有“黄埔军校”的美誉。本专业注重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系统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电子技术、仪器技术和生命科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多学科交叉应用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能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新技术、新方法的原创研究,或在医学仪器以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医疗等相关产业和部门从事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
专业介绍
本专业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电子技术等现代工程技术手段解决生物医学中的检测、诊断和治疗等问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字医学信息技术、生物传感与现代医学仪器、定量与系统生理方法学等。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术声誉评估位列全国首位,建有生物传感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学术研究机构。
本专业国际合作与交流活跃,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约翰霍普津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合作关系,聘请了一批国际著名的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主干课程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 微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通信与网络 |
电子电路设计 |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原理 |
传感器与及仪器设计 | 微弱信号检测、现代传感技术、生物医学传感与检测技术、现代医学仪器、医学系统设计与实践 |
信息与图像处理 |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现代医学成像技术、医学信息学、自动控制理论 |
生命科学类 | 工程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生物物理与定量生理、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 |
该系毕业生继续深造率50%以上,研究生录取率列全校第2位,每年约有20%本科毕业生(全校排名前5位)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约翰霍普津斯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德国慕尼黑工大和日本东京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深造。
近年就业毕业生多在微软公司、飞利浦、西门子、GE公司、日本东芝、日立、百度、华为公司、IBM、阿里巴巴、宝洁、强生、迈瑞等著名大公司和省市三甲医院,以及计算机和通讯等IT企业工作。
生物医学工程学系:
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其前身可追溯到1977年在国内率先设立的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专业,以后相继建成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第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该系所依托的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以及引领当今国际未来的前沿学科,旨在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解决生物医学上的检测、诊断、治疗、管理等问题以及深入探索生命系统的各种运动机理及其规律性。作为国家“211工程”和“985振兴计划”重点建设学科,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新一轮的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学术声誉位列全国首位,与此同时,该学科自2002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后,2007年又再次被确认为国家重点学科。新近隶属该系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被列入浙江大学首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该系建有《生物传感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心脑血管、神经系统药物筛选和中药开发及评价重点实验室》、卫生部、教育部共同批准设立的《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评估中心》等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现有专职教师30余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同时聘请了美国哈佛大学N.Y.S. Kiang、加州大学W.J. Freeman等一批国际著名学者任讲座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经过整整三十年的持续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练就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具有医学、工学、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基础扎实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形成并发展了生物医学信息、生物传感技术及医学仪器、定量与系统生理方法学研究等三大研究方向。
该系建立了多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包括:浙江大学医学仪器有限公司、浙江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杭州市中医院、解放军第117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以及浙江大学医院院附属的5家综合性医院。与此同时,该系还专门聘请了20多位具有高级职称和丰富的医工结合经验的临床实习导师,以加强临床实习的指导力量和实习效果。
该系秉承“以学生为本,重素质,求创新”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科交叉和会聚,在加强生物医学、电子信息等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更通过学科性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机器人、数学建模、大学生程序设计、大学生创业计划等)、SRTP、国家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进入导师实验室等环节来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全力塑造具备挑战生命科学学科前沿,解决生物、医学、环境等重大领域中关键问题能力的高级人才。迄今已培养了29届近2000名本科毕业生,26届400多名研究生和20届130多名博士生,近30名博士后流动人员。目前每年约招收90名本科生、50名硕士生、15名博士研究生、2-3名博士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层次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
该系毕业生知识面宽,适应性强,深受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医疗仪器、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政府机构等用人单位的欢迎,可从事新型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法、新型医学仪器和医疗装置、生物医学基础、生命与环境技术等研究与开发。近几年初次就业率平均在95%以上;读研出国率高,近年来平均有47%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就读研究生,其中国(境)外深造率占20%以上,包括:Harvard University, Stanford Univers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urdue University, Duke University等。
科研情况:
数字技术及仪器研究所研究内容:
实时图像处理与嵌入式系统
高速系统与嵌入式计算
现代导航技术及仪器
声与振动和信号处理
汽车电子与LED智能控制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所长:李劲松教授
副所长:夏灵教授、叶学松教授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目前拥有教职员工30多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迄今已发表SCI、EI论文100多篇,承担着多项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已成为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的重要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
l 生物医学信息 在心脑电计算机建模仿真、三维图象重建、计算机辅助医学诊断、医疗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我们首先提出了虚拟心脏的概念,建立起了多层次计算机心脏仿真模型,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能够将心脏电生理和力学特性相结合的模型,综合性能指标为国际领先,该项工作产生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第一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国际上首创多准则最大熵图像重建理论及多准则神经网络理论,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于国际权威杂志,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反响,得到高度评价,并获得美国国防专利,成功地在CT成像、正电子放射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领域中获得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大量的应用性医学成象和处理、辅助诊断、医疗信息系统等新方法和技术研究;我们在国内首先开展了DICOM和HL7标准的研究和引进,并由此开展了RIS、PACS和HIS系统的研究和原型开发。
2 生物传感及医疗仪器 以半导体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研究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的微型固态生物化学传感器和新型医疗仪器。以活细胞为对象,研究开发应用于细胞形态和细胞内外生理参数检测的超微传感器及超微传感显微扫描技术。达到亚微米级水平的超微电极/传感器系统可以实现高时空分辨率的活细胞检测;研究以硅半导体和微电子技术与生物化学相结合的新型生物化学传感器、微系统生物芯片等,目前主要用于化学、离子、化学气体、生物物质、细胞代谢、DNA以及药物作用等方面的检测,其中人工嗅觉、人工味觉、细胞传感器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年来,研制出了体表电位、诱发电位、动态心电、心音、临床监护、数字剪影、眼底血管图像等一系列医疗仪器,填补了国内空白;研究在役医疗仪器的评估、仪器的预防性维护、医疗仪器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和医疗仪器的鉴定标准,进行了卫生部有关X光机淘汰的综合技术评估;发展医疗设备和相关产品的设计、产品集成和制造技术,开发面广量大、适用家庭的新型系列化中、小型智能化医疗仪器,发展替代进口医疗仪器的新技术新方法。
3 微循环、细胞生理与药物筛选 在细胞生理和微循环方向进行重点研究,定量分析人体正常和异常发生机理和药物的作用机理。以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建立从整体、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系列中药药效评价和筛选模型,制定出中药复方规范的药效评价标准和方法,与国际接轨,实现中药现代化;建立并完善了整体、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系列血栓行成模型、脑缺血模型、血管张力测试模型、活体毛细血管通透性测定模型、脑分区切片组织癫痫放电模型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运用生物显微电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超微生物传感技术、高阻放大和高速信号采集处理技术、微透析技术、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放射性配基分析和放射自显影图像处理技术、流式细胞术等,建立原位、微区、瞬时、单细胞及活体的在线中药药效监测技术,达到时间、空间、分子分辨的时空实时药效分析。
发展总体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本实验室多年来已形成的研究和开发基础以及新浙江大学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在生物医学信息、生物传感器及医疗仪器、微循环、细胞生理与药物筛选等研究方向进行重点发展,力求在心、脑电仿真研究,三维医学成象及图象处理技术,生物传感器,新型医疗仪器开发、中药开发及疗效评价、医疗信息化工程等方面得到持续、有序的发展,并形成较好的产业发展前景。通过建立广泛、良好的国际间科研合作和实验室自身的发展,培养和引进一批青年学科带头人,健全和壮大上述三大研究方向的学术梯队建设,形成知识结构合理、学术专长互补的学术科研队伍,不断改进科研和实验条件,使本所成为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和开发的重要基地,跻身于国际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