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心理学研究生辅导

微信搜索公众号“之家”,关注【之家】微信公众号,在之家微信号输入【深圳大学考研分数线、深圳大学报录比、深圳大学考研群、深圳大学学姐、深圳大学考研真题、深圳大学专业目录、深圳大学排名、深圳大学保研、深圳大学公众号、深圳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深圳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深圳大学微信
找研究生辅导

深圳大学心理学研究生辅导 对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高效考研方法,深圳大学心理学研究生辅导,研究生会根据情况提供部分考研资料等,并根据学员的情况制定复习计划和划出考研的重难点,并有答疑解惑的课程设置,让你的学习更有效率,尤其是学长学姐更了解本专业导师的一些情况,历年出题的规律,会让你的备考事半功倍,花更少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成绩进步。最后祝您如愿考取心理学的研究生。

因为深圳大学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数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辅导的数量不确定,请加我们顾问的微信进行咨询和确认,抢先预订研究生,以免错失研究生辅导机会。

考研辅导一对一
考研一对一辅导班
考研题库
考研督学
考研1v1答疑
研究生筛选流程
辅导方法
口碑
一对一辅导口碑
课程体系
服务流程
考研问题
考研资料
研究生学长
考研辅导
考研真题资料等
深圳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深圳大学心理学专业考研录取分数线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因为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直接就决定了考生需要考取考多少分才能达到成功被院校录取的一个最低标准,这也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个奋斗的目标和计划的基准。另外,考研录取分数线也是考生在前期择校、择专业的一个判断依据,如果考研录取分数线过高的话,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考生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可以进行自我衡量能否达到最低分数的要求而进行合理的选择。如果深圳大学心理学考研录取分数线(尤其是历年分数线和复试分数线)相对而言较低的话,对于考生来说成功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备考过程也会相对的容易。考生获取深圳大学心理学分数线的途径有很多:研究生官网上通常会有详细的历年分数线情况,考研网站、论坛上也会有相关的资源。的中就为大家总结了详细的深圳大学心理学录取分数线情况,以供大家选择使用。最后祝您如愿考取心理学的研究生。

深圳大学心理学考研考试科目
2021年深圳大学招收心理学学硕和应用心理专硕,招生简章如下:

一、报考条件
(一)报名申请我校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人员,须符合《深圳大学2021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章程》相关规定。
(二)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毕业证书);
(3)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5.我校所有招生专业不接受同等学力人员报考。
6.我校部分专业(领域)对考生的工作年限、之前在高校学习的专业等有限制性要求,详见《深圳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7.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取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并于复试前提交相应的书面证明。
注意: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资格审查将在报名、复试及录取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被取消报考、复试以及录取等资格。
二、招生专业、招生人数、学制及学习方式
招生专业、招生人数详见《深圳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招生人数仅供参考,最终录取人数以教育部实际下达招生计划为准。
招生专业按类别可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
学术学位:学制3年,学习方式为“全日制”。
专业学位:学制2-3年,学习方式分两种,分别是“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我校全日制专业均为脱产学习方式。
三、报名
(一)网上报名
报考2021年硕士研究生必须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以下简称“研招网”)进行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为2020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0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2.报名流程
考生登录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推荐免试生报名流程详见《深圳大学2021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章程》。
3.报考点选择
(1)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
(2)在深圳市参加初试且报考深圳大学的考生,报考点须选择深圳大学(考点代码:4427)。
4.注意事项
(1)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须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2)现役军人报考地方或军队招生单位,以及地方考生报考军队招生单位,应事先认真阅读了解解放军及招生单位有关报考要求,遵守保密规定,按照规定填报报考信息。
(二)现场确认
所有统考生均须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并缴费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现场确认时间、地点及程序请考生自行查阅所选报考点公告。
深圳大学报考点现场确认相关信息将于确认前公布在深圳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准考证打印
考生可于2020年12月19日至12月28日期间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
、初试
初试由教育部组织在全国实行统一考试。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
(一)初试时间: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为2020年12月26日至27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2月28日(8:30—14:30)进行。
(二)初试地点
由考生本人选定的报考点负责安排,详见《准考证》或咨询所选报考点。
深圳大学考点的考试地点安排以《准考证》为准。
(三)初试科目和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初试科目详见《深圳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初试科目考试大纲详见《深圳大学2021年硕士生初试科目考试大纲及复试参考书目》。
(四)初试成绩发布
初试成绩可登录深圳大学研究生招生网查询。
、复试
复试由我校各招生学院(部)负责具体实施。
(一)复试采取差额形式,差额比例一般不低于150%,一般不高于200%。我校将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合格资格线”、各专业招生计划和上线情况,确定我校各专业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分数线,并公布在深圳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二)复试时,我校各招生学院(部)对考生的报考资格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
(三)复试包括专业课、英语、面试等,具体以复试前公布的相关信息为准。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会计(MPAcc)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由招生学院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具体的复试内容和复试方式由学院根据教指委相关文件精神和专业特点制定。
(四)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在复试期间必须在我校指定的医院进行体检。
(五)有关复试内容、时间、地点、程序及其他具体要求详见我校于复试前公布的《深圳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须知》
、调剂
第一志愿上线考生数低于复试人数的专业方可接收调剂生参加复试,具体见我校公布的复试分数线及调剂办法。
调剂基本条件:根据我校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接收调剂生工作应坚持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和宁缺毋滥的原则。报考非全日制专业的考生不可向全日制专业调剂。
其他调剂基本条件说明如下:
①符合本章程中规定的调入专业报考条件。
②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A类考生的《国家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③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应在同一学科门类范围内。
④考生初试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初试全国统一命题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全国统一命题科目相同。
⑤第一志愿报考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会计、图书情报、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的考生,在满足调入专业报考条件的基础上,可申请相互调剂,但不得调入其他专业;其他专业考生也不得调入以上专业。第一志愿报考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的考生不得调入其他专业,其他专业的考生也不得调入该专业。报考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可按相关政策调剂到其他专业,报考其他专业(含医学学术学位)的考生不可调剂到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
、录取原则
严格执行招生政策和规定,严肃招生纪律,坚持公平、公正,维护研究生招生工作的良好信誉和国家研究生学历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的公信力。根据考生初试、复试成绩,政审情况及体检结果,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录取:
①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和宁缺毋滥。
②总成绩为初试成绩与复试成绩之和。按总成绩结合考生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复试总分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按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如总成绩相同,则按复试总分、面试总分、初试业务课总分、初试外国语、初试业务课一、初试业务课二科目顺序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③调剂生与一志愿考生一起复试,共同排名。
具体规定可参阅我校于复试前公布的《深圳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须知》。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录取:
(一)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审查结果不合格者。
(二)复试总成绩低于复试满分60%者。
(三)不按时提交复试报到材料或报到材料弄虚作假者。
(四)未到我校指定医院参加体检或体检不合格者。
(五)已接受其他学校待录取者。
(六)未按规定时间调入人事档案或者提交定向就业合同者。
(七)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者(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本科毕业生除外)。
(八)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入学报到时(9月1日前)未获得本科毕业证书者。
、录取类别及就业
全日制脱产学习专业只招收非定向就业研究生。
非全日制学习研究生须选择定向就业。定向就业的研究生(以下简称定向生)均须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定向生按定向合同就业,在学期间不转工资、户籍关系及人事档案,无“全国毕业研究生报到证”。非定向就业的研究生须将人事档案调入我校。毕业后按学校推荐、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
十、学费和奖助学金
(一)学费
根据国家政策,凡被我校正式录取的以全日制脱产方式学习的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为8000元/年;
以非全日制方式学习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具体如下(均不含教材费、海外与本土学习行动等费用):
法律(法学):90000;
工商管理(MBA):198000元;
公共管理:99000元;
金融:学费共计人民币78,000元;
会计:学费共计人民币99,000元;
汉语国际教育:学费共计人民币60,000元;
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思政)、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英语):学费共计人民币54,000元;
心理健康教育:学费共计人民币72,000元。
(二)住宿费
以全日制脱产方式学习的硕士研究生,根据宿舍房源和住宿条件,800-1500元/人/年。非全日制学习的研究生学校不提供住宿。
(三)奖助学金
深圳大学依托地区经济发展优势,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通过提高待遇水平,吸引优质生源,鼓励学生专心学业。
(1)国家助学金8000元/年;特设新生奖学金,推免生等优质生源可获15000元新生特等奖学金;
(2)在评选国家奖学金、发放国家助学金、设置学业奖学金的基础上,提高了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的奖励力度,新增荔研优学奖学金;
(3)为了贯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精神,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崇尚科学、锐意进取的创新、合作精神,充分利用学校人才、科研平台等资源优势,造就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学校特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基金。研究生可申报研究生创新项目(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
(4)设有“鹏城奖学金”、“腾讯创始人创新奖学金”等一批社会(企业)奖学金;
(5)增加了研究生“三助”岗位数量,提高了岗位待遇;
(6)学校通过立项资助研究生科研创新课题、鼓励导师提供科研津贴等形式吸引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从而获得资助;
(7)部分学院还设立1-2万不等的优秀推免生学院奖学金。
按照我校奖助政策体系,以全日制学习方式的非定向硕士研究生一年获得的奖助学金均不少于8000元,表现优异的将不少于6万元,如累计学校现有国家助学金、社会(企业)奖学金等,一年所获奖助学金可超过10万元。
奖助学金的具体情况见《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2021级)》。
(四)助学贷款与特困补助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我校可协助经济困难的硕士研究生申请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对于特殊困难学生,学校设有特殊困难补助。
    一、考试基本要求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深圳大学教育硕士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心理学》是为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而设置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其内容分为学习心理和教育心理两个方面。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教育心理学各项内容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具有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学习心理部分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学习理论
    (1)理解、掌握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2)理解、掌握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3)掌握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的概念与意义;
    (4)掌握信息加工理论,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点。
    (5)理解和掌握发现学习及意义学习的概念及意义
    2、学习过程与学习动机
    (1)掌握知识的分类、表征及获得;
    (2)掌握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及知识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3)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4)掌握迁移的概念及迁移的教育意义;
    (5)掌握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理发展理论;
    (6)掌握学习动机的概念、理论与激发策略;
    (7)理解个别差异及教育意义;
    (二)教学心理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掌握教学目标的定义及作用,教学目标陈述的原则
    2.掌握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
    3.掌握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原理
    4.掌握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与成因,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方法
    5.教学评价
    (1)掌握教学评价的概念、功能及原则
    (2)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6.教师心理
    (1)掌握教师角色
    (2)掌握教师威信及建立途径
    (3)掌握教师的教学能力
    (4)掌握教师的人格特征
    三、考试基本题型
    主要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等。试卷满分为150分。
心理学 [0402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深圳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师范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4]教育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心理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2情绪与健康心理学
03认知神经科学
04心理测量与应用
招生人数: 39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备  注: 复试科目
[FS47]认知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040203]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深圳大学
招生年份:2018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心理与社会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4]教育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心理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心理测量与社会管理
02.临床与咨询
招生人数: 10
考试科目: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12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备  注: 1.复试笔试科目:
[FS71 ]认知心理学;
2.不接收同等学力考生
3.报考要求:
欢迎推免生,欢迎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报考。 
    心理学专业综合涵盖心理学导论、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基础学科,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由教育部发布命题指导意见,根据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性考试大纲自行命制,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300分。
    考试内容:
    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主要流派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1.变量与控制
    2.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3.反应时法
    4.心理物理学方法
    (二)观察法
    (三)个案法
    (四)心理测量
    1.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2.心理测验的信效度
    3.心理测验的标准化
    4.人格测验
    5.智力测验
    6.常用临床心理测验
    7.心理测验的合理使用策略
    (五)心理统计
    1.描述统计
    2.推论统计
    (六)研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第三节感觉
    (一)感觉的含义
    (二)颜色视觉
    (三)声音的心理维度
    第四节知觉
    (一)知觉的含义和特性
    (二)知觉组织
    1.知觉组织原则
    2.形状知觉
    3.深度知觉
    4.运动知觉
    (三)错觉
    第五节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功能
    3.睡眠与梦
    (二)注意过程
    1.注意的含义
    2.注意的特征
    3.选择性注意
    第六节学习和记忆
    (一)学习的含义
    (二)学习理论
    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2.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3.观察学习
    (三)记忆的含义
    (四)记忆的种类
    1.感觉记忆
    2.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3.长时记忆
    (五)遗忘
    1.遗忘曲线
    2.影响遗忘的因素
    第七节思维
    (一)思维的含义及种类
    (二)概念的含义及其形成
    (三)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四)推理
    1.演绎推理
    2.归纳推理
    (五)判断和决策
    1.启发法和判断
    2.决策框架
    3.决策规避
    第八节智力
    (一)智力的含义
    (二)智力的测量
    1.智力测验的编制
    2.常用智力测验
    (三)智力理论
    1.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2.智力三因素理论
    3.多元智力理论
    第九节情绪
    (一)情绪的含义和功能
    (二)表情
    1.非语言交流
    2.文化与表情
    3.面部表情
    (三)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
    2.坎农——巴德理论
    3.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
    第十节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二)生理动机
    (三)个人成就动机
    1.成就需要
    2.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四)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强化理论
    2.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3.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
    4.学习动机的培养与发展
    (五)需要层次理论
    人格心理
    第一节人格的含义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流派与应用
    (一)精神分析流派
    (二)行为主义流派
    (三)认知流派
    (四)人本主义流派
    (五)特质流派
    (六)生物学流派
    第三节人格测量
    (一)客观测验
    (二)投射测验
    发展心理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横断设计
    (二)纵向设计
    (三)聚合交叉设计
    (四)双生子设计
    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论的心理发展观
    (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三)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四)生态系统理论
    第三节生理发展
    (一)孕期和童年期的生理发展
    (二)青春期的生理发展
    (三)成年期的生理变化
    第四节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二)婴幼儿的认知发展
    (三)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四)成人期的认知发展
    (五)认知老化
    第五节语言获得
    (一)婴幼儿言语发展
    (二)童年期言语发展
    第六节社会性发展
    (一)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二)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
    (三)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四)成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第七节性别发展
    (一)生理的性别与社会的性别
    (二)性别角色的获得
    第八节道德发展
    (一)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
    (二)道德推理的性别的文化观点
    临床心理
    第一节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的概念与历史
    第二节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概念及异同
    第三节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中治疗关系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
    第五节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和研究报告
    (二)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
    (三)基本的统计及数据分析方法
    变态心理
    第一节正常与异常的界定及标准、重性精神病的界定
    第二节焦虑障碍
    (一)恐怖症
    (二)强迫症
    (三)惊恐障碍
    (四)广泛性焦虑障碍
    (五)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三节心境障碍
    (一)单相情感障碍
    (二)双相情感障碍
    第四节进食障碍
    第五节人格障碍
    第六节物质依赖
    第七节儿童心理障碍
    (一)孤独症
    (二)多动症
    社会心理
    第一节社会思维
    (一)自我概念
    (二)自尊
    (三)行为归因
    (四)自我知觉
    第二节社会影响
    (一)从众
    (二)说服
    (三)群体影响
    第三节社会关系
    (一)偏见
    (二)攻击
    (三)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
    (四)冲突
    管理心理
    第一节管理哲学
    (一)经济人假设(X理论)
    (二)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
    (三)社会人假设
    (四)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
    (五)文化人假设(Z理论)
    (六)决策人假设
    (七)学习人假设
    第二节组织激励
    (一)三重需要理论
    (二)ERG理论
    (三)行为矫正理论
    (四)期望理论
    (五)公平理论
    (六)目标设置理论
    (七)工作特征理论
    (八)工作再设计
    第三节领导理论
    (一)领导特质理论
    (二)领导行为风格理论
    (三)领导权变理论
    (四)领导情景理论
    第四节组织理论
    (一)组织结构
    (二)组织文化
    (三)组织变革与发展
一、 个人介绍
1、 研究方向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情绪与认知,脑成像,认知障碍
2、学习经历
1994/9-1997/4,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导师:魏景汉
1987/9-1990/7,第三军医大学,康复医学,硕士,导师:吴宗耀
1979/9-1984/7,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学士
3、工作经历
2013/05—至今深圳大学脑疾病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情绪与社会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
2009/11—2013/04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2005/06—2011/12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0/07—2005/05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1997/10—2000/07美国Catholic大学(华盛顿)认知科学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
1997/04—1997/10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3/09—1994/08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临床电生理学实验室访问学者
1990/09—1993/08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
4、联系方式(按个人意愿提供办公电话、邮箱等)
luoyj@szu.edu.cn
二、 教学工作
目前,在深圳大学指导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8人.
三、 社会工作
国际社会神经科学学会(Society for Social Neuroscience)理事兼中国分会会长, 国际心理科学学会会士(Associa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s, Fellow),广东省认知科学学会会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2015换届)理事,担任《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Science》《心理学报》《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编委,30多家国内外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杂志审稿人等。
四、 科研情况(在研及以往的科研项目及个人所承担的角色)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153000320、应激下情绪与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2016-2020、327.60万、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471376、焦虑对经典决策偏向的影响及其脑机制、2015-2017、70 万、在研、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91132704、焦虑的结构环路与功能环路、2012-2014、80 万、结题、主持。
[4] 国家 973 项目课题,2011CB711000、航天环境下人的基本认知功能与情绪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影响、2011-2015、296 万、在研、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930031、情绪与执行功能的相互影响及其神经机制、2010-2013、170 万、结题、主持。
[6] 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2009BAI77B01、我国人群情绪问题(焦虑、抑郁与自杀倾向)的评估、预警与干预示范研究、2009-2012、105 万、结题、主持。
[7]美国 NIH GRIP 项目、1R01TW007897、The role of the amygdala in processing threatening animals and manipulable objects、2008-2013、30 万、结题、联合主持。
[8]教育部创新团队,PCSIRT、IRT0710、高级认知功能与大脑可塑性、2008-2010、300 万、结题、主持。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670698、欺骗与测谎的认知脑成像研究、2007-2009、28 万、结题、主持。
[10]教育部重点项目,106025、青年和儿童的欺骗行为与道德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2006-2008、10 万、结题、主持。
[1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NSFC) ,认知心理学(30325026)、2003-2007、120 万、结题、主持。
[12] 中国科学院“十五”装备专项择优支持计划, BYXLS02、诱发电位分析系统研制、2003-2005、225 万、结题、主持。
[1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心理健康的适应性基础研究、2002-2005、150 万、结题、主持。
[1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批准号 KSCX2-SW-221、情绪调节机制对儿童环境适应与创新的影响、2002-2005、100 万、首席科学家、结题。
[15]中国科学院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面孔识别与记忆的心理过程与神经机制研究、2002-2005、40 万、结题、主持。
[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SFC) ,30070262、视觉复杂运动知觉的脑机制研究、2001-2003 、17 万、结题、主持。
[17]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意识脑机制的视觉 ERP--fMRI 研究、2000-2003、200 万(后续支持 100 万)、结题、主持。
五、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专著等)
迄今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 380 篇,其中 SCI/SSCI 期刊收录 150 篇,包 括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 Human Brain Mapping, Neuroimage,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Neuropsychologia, Biological Psychology, Psychophysiology 等高等级 SCI 期刊论文,出版中英文专著 5 部,译著 2 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9 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2 项,新型实用专利授权 3 项。
近五年文章(impact factor > 3.0)
2015年
1. Feng C, Luo YJCA, Krueger F. Neural signatures of fairness-related normative decision making in the ultimate game: A coordinate-based meta-analysis. Human Brain Mapping, 2015, 36(2): 591-602. doi: 10.1002/hbm.22649.
2. Yang Q, Gu RL, Tang P, Luo W, Luo YJCA. Implicit emotion regulation affects outcome evaluation.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2015, 10(6):824-31. doi: 10.1093/scan/nsu124.
3. Liu Y, Zhang D, & Luo YJ. How disgust facilitates avoidance: Toward a two-stage model of attention modulation by threats.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015, 10(4):598-604. doi: 10.1093/scan/nsu094.
4. Feng C, Tian T, Feng X, Luo YJCA. Attention modulations on the perception of social hierarchy at distinct temporal stages: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investigation. Neuropsychologia. 2015, 70: 21-29. doi: 10.1016/j. neuropsychologia.2015.02.013
5. Tian T, Feng X, Feng C, Gu R, Luo YJ. When rapid adaptation paradigm is not too rapid: Evidence of face-sensitive N170 adaptation effects. Biol Psychol. 2015, 109: 53-60. doi: 10.1016/j.biopsycho. 2015.03.011.
6. Fan C, Chen S, Zhang L, Qi Z, Jin Y, Wang Q, Luo Y, Li H, Luo W. N170 changes reflect competition between faces and identifiable characters during early visual processing. Neuroimage. 2015, 110: 32-8. doi: 10.1016/j.neuroimage.2015.01.047.
7. Feng X, Gu R Liang F, Broster LS, Liu Y, Zhang D, Luo YJ. Depressive states amplify both upward and downward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Intern J Psychophysiol, 2015, 30, 97(2): 93-98. doi: 10.1016/ j.ijpsycho.2015.04.016.
8. Tao Q, Chan CCH, Luo YJ, Li JJ, Ting KH Wang J, Lee TMC. How does experience modulate auditory spatial processing in individuals with blindness? Brain Topogr. 2015, 28:506-519. doi: 10.1007/s10548-013-0339-1.
2014年
9. Xu P, Huang, He Y, Wang J, Xie T, Dong Z, Chen C, Gu R, Zang Y, Fan J, Luo YJCA. Different topological organization of human brain functional networks with eyes open versus eyes closed. Neuroimage. 2014, 90: 246-255. 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13.12.060.
10. Zhang D, He W, Wang T, Luo WCA, Zhu X, Gu R, Li H, Luo YJCA. Three stages of emotional word processing: an ERP study with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2014, 9(12):1897-903.
11. Zhang, D., Liu, Y.*, Wang, X., Chen, Y., & Luo, Y. The duration of disgusted and fearful faces is judged longer and shorter than that of neutral faces: the attention-related time distortions as revealed by behavio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s. Front Behav Neurosci, 2014, 8, 293. doi: 10.3389/fnbeh.2014.00293.
12. Zhang D, Gu R, Broster LS, Jiang Y, Luo W, Zhang J, Luo YJ. Linking brain electrical signals elicited by current outcomes with future risk decision-making. Front Behav Neurosci, 2014, 8: 84. doi: 10.3389/fnbeh. 2014.00084
13. Zhang D, Liu Y*, Hou X, Sun G, Chen Y, & Luo, YJ. Discrimination of fearful and angry emotional voices in sleeping human neonates: A study of the mismatch brain responses.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014, 8:422. doi: 10.3389/fnbeh.2014.00422.
14. Dai J, Zai, Cacioppo S, Luo YJCA. Maternal face processing in mosuo preschool children. Biol Psychol. 2014, 99: 69-76. doi: 10.1016/j.biopsycho.2014.03.001.
15.  Wang Y, Jing X, Lv K, Wu B, Bai Y, LuoYJCA. Chen S, Li Y. During the long way to mars: Effects of 520 days of confinement (Mars500) on the assessment of affective stimuli and stage alteration in mood and plasma hormone levels. PLoS ONE 2014, 9(4): e87087. doi: 10.1371/journal.pone.0087087.
16. Zhao Y, Zhang D, Tan S*, Song C, Cui J, Fan F, Zhu X, Zou Y, Luo YJ. Neural correlates of the abolished self-referential memory effect in schizophrenia.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14, 44: 477-487. doi:10.1017/S0033291713001177.
17. Zhang D, Liu Y, Zhou C, Chen Y, Luo YJ. Spatial attention effects of disgusted and fearful faces. PLoS ONE, 2014, 9(7): e101608. doi:10.1371/journal.pone.0101608.
18. Yu F, Ye R, Sun S, Carretie′ L, Zhang L, Dong Y, Zhu C, Luo YJ, Wang K. Dissociation of neural substrates of response inhibition to negative information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facial go/nogo tasks: Evidence from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PLoS ONE, 2014, 9(10): e109839. doi: 10.1371/journal.pone. 0109839
19. 柳昀哲,张丹丹,罗跃嘉CA. 社会神经科学的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44(6): 551-561. doi: 10.1360/ N052013-00073.
20. 金熠, 张丹丹, 柳昀哲, 罗跃嘉CA. 厌恶情绪加工特点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心理学报, 2014, 46 (11): 1682-90. doi: 10.3724/SP.J.1041.2014.01682
2013年
21. Xu P, Gu R, Broster L, Wu R, Jiang Y, Fan J, & Luo YJCA. Neural basis of emotional decision making in trait anxiety. J Neurosci. 2013: 33(47):18641–18653. doi:10.1523/jneurosci.1253-13.2013.
22. Luo W, He W, Yang S, Feng W, Chen T, Wang L, Gan T, Luo YJCA.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of facial inversion with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Biological Psychology, 2013, 92: 395-402. doi: 10.1016/j. biopsycho.2012.11.019.
23. He J, Li B, Guo Y, N?t??nen R, Pakarinen S, Luo YJCA. Effects of alcohol on auditory pre-attentive processing of four sound features: evidence from mismatch negativity. Psychopharmacology. 2013, 225:353–360.  doi: 10.1007/s00213-012-2816-8.
24. Zhang D, Gu R*, Wu T, Broster L S, Luo Y, Jiang Y, & Luo YJCA.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index of changes in risk decision-making strategies. (2013) Neuropsychologia, 2013, 51(8): 1397-407. doi: 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13.04.014.
25. Feng C, Luo Y, Gu RCA, Broster LS, Shen X, Tian T, Luo YJCA, Krueger F. The flexible fairness: Equality, earned entitlement, and self-interest. PLoS ONE, 2013, 8(9):e73106. doi: 10.1371/journal. pone.0073106
26. Gu Y, Mai X, Luo YJCA. Do bodily expressions compete with facial expressions? Time course of integrating emotional signals from the face and the body. PLoS ONE, 2013, 8(7): e66762. doi: 10.1371/ journal.pone.0066762.
27. Zhang D, Ding H, Liu L, Hou X, Sun G, Li L, Liu Y, Zhou C, Gu R, Luo YJ.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amplitude-integrated EEG in full-term neonates with seizures. PLoS ONE, 2013, 8(11): e78960. doi:10.1371/journal.pone.0078960 (2013).
28. Han LZ, Liu YZ, Zhang DD, Yin H, Luo YJ. Low-arousal speech noise improves performance in n-back task: An ERP study. PLoS ONE, 2013, 8(10):e76261. doi: 10.1371/journal.pone.0076261.
29. Liu Y, Zhang D, Ma J, Li D, Yin H, Luo YJ. The Attention Modulation on Timing: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PLoS ONE 2013, 8(6): e66190. doi:10.1371/journal.pone.0066190
30. Li F, Cao B, Luo YJ, Lei Y, Li H. Functional imaging of brain responses to different outcomes of hypothesis testing: revealed in a category induction task. NeuroImage. 2013, 66: 368-375. doi: 10.1016/j.neuroimage. 2012.10.031.
31. Zhang D, Luo W*, Luo YJCA. Single-trial ERP analysis reveals facial expression category in a three-stage scheme. Brain Research, 2013, 1512:78-88. doi: 10.1016/j.brainres.2013.03.044.
32. 柳昀哲,张丹丹CA, 罗跃嘉CA.婴儿社会和情绪脑机制的早期发展. 科学通报. 2013, 58 (9): 753-761.
33. 张丹丹, 罗文波, 罗跃嘉CA. 面孔表情加工三阶段模型的单试次ERP证据.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3, 43(8): 643-656.
34. 彭家欣, 杨奇伟, 罗跃嘉CA. 不同特质焦虑水平的选择性注意偏向. 心理学报, 2013, 45 (10): 1085-1093.
35. 甘 甜,李万清,唐红红,陆夏平,李小俚,刘 超*,罗跃嘉CA. 经颅直流电刺激右侧颞顶联合区对道德意图加工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13, 45(9): 1004?1014.
36. 王敬欣,贾丽萍,白学军,罗跃嘉. 返回抑制过程中情绪面孔加工优先:ERPs 研究. 心理学报, 2013, 45(1): 1-10.
2012年
37. Peng J, Qu C, Guo R, Luo YJCA Description-based reappraisal regulate the emotion induced by erotic and neutral image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Front. Hum. Neurosci., 2012, 6: 355. doi: 10.3389/fnhum.2012. 00355
38. Fan J, Xu P, Van Dam N, Eilam-Stock T, Gu X, Luo YJ, Hof P. Spontaneous brain activity relates to autonomic arousal. J Neurosci, 2012, 32(33):11176 -11186. doi: 10.1523/JNEUROSCI.1172-12.2012.
39. Chen C, Liu C, Huang R, Cheng D, Wu H, Xu P, Mai X, Luo YJCA. Suppression of aversive memories associates with changes in early and late stages of neurocognitive processing. Neuronpsychologia. 2012, 50(12): 2839-2848. doi: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12.08.004.
40. Feng WF, Matinez A, Pitts M, Luo YJ, Hillyard SA. Spatial attention modulates early face processing. Neuronpsychologia. 50(14): 3461-3468. doi: 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12.09.031.
41. Zhang D, Wang L, Luo Y, Luo YJCA.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detecting rapidly presented fearful faces. PLoS ONE, 2012, 7(11): e49517. doi:10.1371/journal.pone.0049517
42. Li S, Wang Y, Xu P, Pu F, Li D, Fan Yu, Gong GCA, Luo YJCA. Surface morphology of amygdala is associated with trait anxiety. PLoS ONE 2012, 7(10): e47817. doi:10.1371/journal.pone.0047817
43. Li J-Z, Gui D-Y, Feng C-L, Wang W-Z, Du B-Q, Gan T, Luo YJCA. Victims’ time discounting 2.5 years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 ERP study. PLoS ONE, 2012, 7(7): e40316. doi:10.1371/journal. pone.0040316
44. Feng,C., Wang, L., Liu, C., Zhu, X., Dai, R., Mai, XCA, Luo, YCA. The time course of the influence of valence and arousal on the implicit processing of affective pictures. PLoS ONE, 2012, 7(1): e29668. doi:10.1371/journal.pone.0029668
45. Fu SCA, Feng C, Luo YJCA, Parasuraman R. Neural adaptation provides evidence for categorical differences in processing of face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An ERP study of the N170. PLoS ONE. 2012, 7(7): e41103. doi:10.1371/journal.pone.0041103
46. Hawkley L, Gu Y, Luo YJ, Cacioppo, J.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social connections: generalizability extended to Beijing adults. PLoS ONE. 2012, 7(9): e44065. doi:10.1371/journal.pone. 0044065
47. Feng C, Wang L; Wang N; Gu R, Luo YJCA. The time course of implicit processing of erotic pictures: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Brain Res. 2012, 1489:48-55. doi: 10.1016/j.brainres.2012.10.019.
2011年
48. Guo R, Lei Z, Broster L,Wu T,Jiang Y, Luo YJCA. Beyond valence and magnitude: a flexible evaluative coding system in the brain. Neuronpsychologia, 2011, 49(14): 3891-3897.doi: 10.1016/j.neuropsychologia. 2011.10.006
49. Mai X, Ge Y, Tao L, Tang H, Liu CCA, Luo YJCA. Eyes are windows to the Chinese soul: evidence from the detection of real and fake smiles. PLoS One. 2011; 6(5): e19903. doi:10.1371/journal.pone. 0019903
50. Liu C, Tang H, Luo YJ, Mai X. Multi-representation of symbolic and nonsymbolic numerical magnitude in Chinese number processing. PLoS ONE. 2011, 6(4):e19373. doi:10.1371/journal.pone. 0019373
51. Mai X, Tardif TCA, Doan SN, Liu C, Gehring WJ, Luo YJCA. Brain activity elicited by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dback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 PLoS ONE. 2011, 6(4): e18774. doi:10.1371/journal.pone. 0018774
52. Wei DT, Qiu J, Du X, Luo YJ. Emotional arousal to negative information after traumatic experiences: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Neuroscience, 2011, 192: 391–397. doi: 10.1016/j.neuroscience.2011. 06.055
53. Ni J, Jiang H, Jin Y, Chen N, Wang J, Wang Z, Luo YJ, Ma Y, Hu X. (2011) Dissociable modulation of overt visual attention in valence and arousal revealed by topology of scan path. PLoS ONE, 2011, 6(4): e18262. doi:10.1371/journal.pone.0018262
54. Zhang D, Liu Y, Hou X, Zhou C, Luo Y, Ye D, Ding H. Reference values for 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 in infants from preterm to 3.5 months of age. Pediatrcis, 2011, 127: e1280-e1287. doi: 10.1542/peds.2010-2833
55. Feng Q, Zheng Y, Zhang X, Song Y, Luo YJ, Li Y, Talhelm T. Gender differences in visual reflexive attention shifting: Evidence from an ERP study. Brain Res, 2011, 1401: 59-65. doi:10.1016/j.brainres. 2011.05.041
56. 陈春萍,程大志,罗跃嘉CA. 雌激素对情绪的影响心理、神经、内分泌研究,中国科学C, 2011, 41 (11): 1049-1062.
57. 吕勇,刘亚平,罗跃嘉. 记忆面孔,男女有别:关于面孔再认性别差异的行为与ERP研究. 科学通报, 2011, 56(14): 1112-1123.
58. 吴燕, 罗跃嘉CA. 利他惩罚中的结果评价—— ERP 研究. 心理学报, 2011, 43(6): 661?673.
59. 金翊翔, 罗跃嘉CA. 中性词和负性词的纯粹接触效应. 心理学报, 2011, 43(7): 739?748.
60. 白学军,尹莎莎,杨海波,吕勇,胡伟,罗跃嘉. 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一项ERP 研究. 心理学报, 2011, 43(10): 1103?1113.
2010年
61. Liu C, Ge Y, Mai XQ, Luo YJCA. Exploring the conceptual and semantic structure of human kinship: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kin terms. Behav Brain Sci. 2010, 33(5): 392-394. doi: 10.1017/S0140525X10001366 (IF=19.04)
62. Liu C, Ge Y, Luo WB, Luo YJCA. Show your teeth or not: the role of the mouth in smiles and its cross-cultural variations. Behav Brain Sci. 2010: 33(6): 450-452. doi:10.1017/S0140525X10001263 (IF=19.04)
63. Luo WB, Feng WF, He WQ, Wang NY, Luo YJCA. Three stages of facial expression processing: ERP study with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Neuroimage, 2010, 49(2): 1857-1867. doi:10.1016/ j.neuroimage.2009.09.018 (IF=5.73)
64. Liu C, Tardif TCA, Mai XQ, Gehring WJ, Simms N, Luo YJCA. What’s in a name? Brain activity reveals categorization processes differ across languages. Human Brain Mapping, 2010, 31(11): 1786-1801. doi: 10.1002/hbm.20974 (IF=6.25)
65. Gu RL, Ge Y, Jiang Y, Luo YJCA. Anxiety and outcome evaluation: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ambiguous. Biological Psychology. 2010, 85: 200-206. doi:10.1016/j.biopsycho.2010.07.001
66. Qiu J, Li H, Jou J, Liu J, Luo Y, Feng T, Wu Z, Zhang Q. Neurao correlates of the “Aha” experiences: Evidence from an fMRI study of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Cortex. 2010, 46: 397-403. doi:10.1016/j.cortex.2009.06.006
67. Song Y, Bu Y, Hu S, Luo Y, Liu J. Short-term language experience shapes the plasticity of the visual word form area. Brain Research, 2010, 1316: 83-91. doi:10.1016/j.brainres.2009.11.086
68. 吴燕, 余荣军, 周晓林, 罗跃嘉CA. 自我主观标准决定执行任务和观察任务中的结果评价. 心理学报, 2010, 42(2): 279-287.
69. 冯文锋,罗文波,廖瑜,陈红,罗跃嘉. 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对胖信息的注意偏好:注意警觉还是注意维持. 心理学报, 2010, 42(7): 779-790.
70. 罗艳琳,王鹏,李秀军,石雅琪,陈墨,王培培,胡斯秀,罗跃嘉. 汉字认知过程中整字对部件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10, 42 (6): 683?694.
代表著作:
1. Lv ZL, Luo YJ (Eds). Progress in cognitive science: From cellular mechanisms to computational theorie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3
2. 魏景汉, 罗跃嘉(编著)事件相关脑电位的基础与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
3. 罗跃嘉(主编)姜扬,程康(副主编)认知神经科学教程.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
4. 罗跃嘉, 魏景汉(著)注意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
5. 魏景汉, 罗跃嘉(主编)认知事件相关脑电位教程, 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2, 5.
六、培训交流
多次主办大型学术会议,为为国内外的研究者提供了合作交流的良好平台,如2015年9月,重庆,第二届ERP研究与应用研讨会;2014年5月,深圳,认知与情绪障碍的脑机制与影像学研讨会;2014年11月,深圳,ERP高级研讨班;2013年12月,广州,第四届国际社会神经科学会年会;2013年9月,安徽第一届ERP研究与应用研讨会等。
七、荣誉奖励
2013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20130424101G)
2013北京市科技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创造性思维中关键认知神经科学过程的机理研究,罗劲、傅小兰、罗跃嘉等(2013医-2-006-03)
2012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脑高级功能调节及干预的机制研究,宋为群、罗跃嘉等(2012医-3-008-02)
2011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脑功能疾病的磁共振影像学方法的建立与应用,龚启勇、陈楚侨、罗跃嘉等(201102249)
2010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儿童与认知功能的脑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董选、王苏弘、罗跃嘉等(201003125)
2010中国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认定(2010)
2009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认知功能的神经心理脑机制研究及认知障碍的诊疗评估,董选、罗跃嘉、王苏弘等
2009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2009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号(2008)3600053
2008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警卫部队新兵心理问题筛查体系的调查及研究,刘畅、李丁川、罗跃嘉等
2006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荣誉称号(No000314)
2006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视觉空间注意脑机制的早期调控及其年老化研究,宋为群、罗跃嘉等
2005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2004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04-491053号)
2004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脑认知功能中P300与MMN的发生机制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吴宗耀,罗跃嘉等
2003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7结题评估为“优秀”)
2003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认知脑电位的神经基础及应用研究,何春阳,吴宗耀,罗跃嘉等
2001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论文题目:跨感觉通路选择性注意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编号:2001083
1999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3终期考核被评为“优秀”)
1997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一等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潘菽优秀研究生论文二等奖、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
1996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一等奖
1992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临床应用,第一获奖者
1987在成都军区军医学校立三等功一次,受嘉奖一次
1980-1984在华西医科大学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二次,系三好学生二次
1977-1979    在西藏军区步兵第一五八团受嘉奖二次
八、学生指导
培养博士后、研究生百余人,其中 2 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3 人获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奖。目前,在深圳大学指导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8人.

学院地址

深圳市深圳大学南校区理工楼L3-1236
0755-26976348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0202]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深圳大学
招生年份:2018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心理与社会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4]教育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心理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基础心理研究
02.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
03.发展心理学
招生人数: 19
考试科目: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12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备  注: 1.复试笔试科目:
[FS71 ]认知心理学;
2.不接收同等学力考生
3.报考要求:
欢迎推免生,欢迎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踊跃报名。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年份
《普通心理学》(第5版) 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
《实验心理学》(2版) 郭秀艳
杨治良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年
《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 郑日昌
吴九君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年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4版) 张厚粲
徐建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
《发展心理学》(第3版) 林崇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年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 陈琦
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
《社会心理学》(第4版) 侯玉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
【推荐教辅书目】      
《心理学考研知识大全解》 王永平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20年
《心理学考研真题正解(统考版)》 王永平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20年
《心理学考研必胜优题库》 王永平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20年
《心理学考研摸底预测四套卷》 王永平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20年
拓展书目电子资料包 学姐学长提供    

深圳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生导师罗跃嘉介绍:
一、 个人介绍
1、 研究方向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情绪与认知,脑成像,认知障碍
2、学习经历
1994/9-1997/4,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导师:魏景汉
1987/9-1990/7,第三军医大学,康复医学,硕士,导师:吴宗耀
1979/9-1984/7,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学士
3、工作经历
2013/05—至今深圳大学脑疾病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情绪与社会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
2009/11—2013/04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2005/06—2011/12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0/07—2005/05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1997/10—2000/07美国Catholic大学(华盛顿)认知科学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
1997/04—1997/10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3/09—1994/08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临床电生理学实验室访问学者
1990/09—1993/08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
4、联系方式(按个人意愿提供办公电话、邮箱等)
luoyj@szu.edu.cn
二、 教学工作
目前,在深圳大学指导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8人.
三、 社会工作
国际社会神经科学学会(Society for Social Neuroscience)理事兼中国分会会长, 国际心理科学学会会士(Associa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s, Fellow),广东省认知科学学会会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2015换届)理事,担任《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Science》《心理学报》《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编委,30多家国内外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杂志审稿人等。
四、 科研情况(在研及以往的科研项目及个人所承担的角色)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153000320、应激下情绪与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2016-2020、327.60万、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471376、焦虑对经典决策偏向的影响及其脑机制、2015-2017、70 万、在研、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91132704、焦虑的结构环路与功能环路、2012-2014、80 万、结题、主持。
[4] 国家 973 项目课题,2011CB711000、航天环境下人的基本认知功能与情绪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影响、2011-2015、296 万、在研、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930031、情绪与执行功能的相互影响及其神经机制、2010-2013、170 万、结题、主持。
[6] 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2009BAI77B01、我国人群情绪问题(焦虑、抑郁与自杀倾向)的评估、预警与干预示范研究、2009-2012、105 万、结题、主持。
[7]美国 NIH GRIP 项目、1R01TW007897、The role of the amygdala in processing threatening animals and manipulable objects、2008-2013、30 万、结题、联合主持。
[8]教育部创新团队,PCSIRT、IRT0710、高级认知功能与大脑可塑性、2008-2010、300 万、结题、主持。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670698、欺骗与测谎的认知脑成像研究、2007-2009、28 万、结题、主持。
[10]教育部重点项目,106025、青年和儿童的欺骗行为与道德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2006-2008、10 万、结题、主持。
[1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NSFC) ,认知心理学(30325026)、2003-2007、120 万、结题、主持。
[12] 中国科学院“十五”装备专项择优支持计划, BYXLS02、诱发电位分析系统研制、2003-2005、225 万、结题、主持。
[1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心理健康的适应性基础研究、2002-2005、150 万、结题、主持。
[1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批准号 KSCX2-SW-221、情绪调节机制对儿童环境适应与创新的影响、2002-2005、100 万、首席科学家、结题。
[15]中国科学院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面孔识别与记忆的心理过程与神经机制研究、2002-2005、40 万、结题、主持。
[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SFC) ,30070262、视觉复杂运动知觉的脑机制研究、2001-2003 、17 万、结题、主持。
[17]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意识脑机制的视觉 ERP--fMRI 研究、2000-2003、200 万(后续支持 100 万)、结题、主持。
五、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专著等)
迄今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 380 篇,其中 SCI/SSCI 期刊收录 150 篇,包 括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 Human Brain Mapping, Neuroimage,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Neuropsychologia, Biological Psychology, Psychophysiology 等高等级 SCI 期刊论文,出版中英文专著 5 部,译著 2 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9 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2 项,新型实用专利授权 3 项。
近五年文章(impact factor > 3.0)
2015年
1. Feng C, Luo YJCA, Krueger F. Neural signatures of fairness-related normative decision making in the ultimate game: A coordinate-based meta-analysis. Human Brain Mapping, 2015, 36(2): 591-602. doi: 10.1002/hbm.22649.
2. Yang Q, Gu RL, Tang P, Luo W, Luo YJCA. Implicit emotion regulation affects outcome evaluation.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2015, 10(6):824-31. doi: 10.1093/scan/nsu124.
3. Liu Y, Zhang D, & Luo YJ. How disgust facilitates avoidance: Toward a two-stage model of attention modulation by threats.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015, 10(4):598-604. doi: 10.1093/scan/nsu094.
4. Feng C, Tian T, Feng X, Luo YJCA. Attention modulations on the perception of social hierarchy at distinct temporal stages: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investigation. Neuropsychologia. 2015, 70: 21-29. doi: 10.1016/j. neuropsychologia.2015.02.013
5. Tian T, Feng X, Feng C, Gu R, Luo YJ. When rapid adaptation paradigm is not too rapid: Evidence of face-sensitive N170 adaptation effects. Biol Psychol. 2015, 109: 53-60. doi: 10.1016/j.biopsycho. 2015.03.011.
6. Fan C, Chen S, Zhang L, Qi Z, Jin Y, Wang Q, Luo Y, Li H, Luo W. N170 changes reflect competition between faces and identifiable characters during early visual processing. Neuroimage. 2015, 110: 32-8. doi: 10.1016/j.neuroimage.2015.01.047.
7. Feng X, Gu R Liang F, Broster LS, Liu Y, Zhang D, Luo YJ. Depressive states amplify both upward and downward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Intern J Psychophysiol, 2015, 30, 97(2): 93-98. doi: 10.1016/ j.ijpsycho.2015.04.016.
8. Tao Q, Chan CCH, Luo YJ, Li JJ, Ting KH Wang J, Lee TMC. How does experience modulate auditory spatial processing in individuals with blindness? Brain Topogr. 2015, 28:506-519. doi: 10.1007/s10548-013-0339-1.
2014年
9. Xu P, Huang, He Y, Wang J, Xie T, Dong Z, Chen C, Gu R, Zang Y, Fan J, Luo YJCA. Different topological organization of human brain functional networks with eyes open versus eyes closed. Neuroimage. 2014, 90: 246-255. 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13.12.060.
10. Zhang D, He W, Wang T, Luo WCA, Zhu X, Gu R, Li H, Luo YJCA. Three stages of emotional word processing: an ERP study with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2014, 9(12):1897-903.
11. Zhang, D., Liu, Y.*, Wang, X., Chen, Y., & Luo, Y. The duration of disgusted and fearful faces is judged longer and shorter than that of neutral faces: the attention-related time distortions as revealed by behavio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s. Front Behav Neurosci, 2014, 8, 293. doi: 10.3389/fnbeh.2014.00293.
12. Zhang D, Gu R, Broster LS, Jiang Y, Luo W, Zhang J, Luo YJ. Linking brain electrical signals elicited by current outcomes with future risk decision-making. Front Behav Neurosci, 2014, 8: 84. doi: 10.3389/fnbeh. 2014.00084
13. Zhang D, Liu Y*, Hou X, Sun G, Chen Y, & Luo, YJ. Discrimination of fearful and angry emotional voices in sleeping human neonates: A study of the mismatch brain responses.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014, 8:422. doi: 10.3389/fnbeh.2014.00422.
14. Dai J, Zai, Cacioppo S, Luo YJCA. Maternal face processing in mosuo preschool children. Biol Psychol. 2014, 99: 69-76. doi: 10.1016/j.biopsycho.2014.03.001.
15.  Wang Y, Jing X, Lv K, Wu B, Bai Y, LuoYJCA. Chen S, Li Y. During the long way to mars: Effects of 520 days of confinement (Mars500) on the assessment of affective stimuli and stage alteration in mood and plasma hormone levels. PLoS ONE 2014, 9(4): e87087. doi: 10.1371/journal.pone.0087087.
16. Zhao Y, Zhang D, Tan S*, Song C, Cui J, Fan F, Zhu X, Zou Y, Luo YJ. Neural correlates of the abolished self-referential memory effect in schizophrenia.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14, 44: 477-487. doi:10.1017/S0033291713001177.
17. Zhang D, Liu Y, Zhou C, Chen Y, Luo YJ. Spatial attention effects of disgusted and fearful faces. PLoS ONE, 2014, 9(7): e101608. doi:10.1371/journal.pone.0101608.
18. Yu F, Ye R, Sun S, Carretie′ L, Zhang L, Dong Y, Zhu C, Luo YJ, Wang K. Dissociation of neural substrates of response inhibition to negative information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facial go/nogo tasks: Evidence from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PLoS ONE, 2014, 9(10): e109839. doi: 10.1371/journal.pone. 0109839
19. 柳昀哲,张丹丹,罗跃嘉CA. 社会神经科学的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44(6): 551-561. doi: 10.1360/ N052013-00073.
20. 金熠, 张丹丹, 柳昀哲, 罗跃嘉CA. 厌恶情绪加工特点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心理学报, 2014, 46 (11): 1682-90. doi: 10.3724/SP.J.1041.2014.01682
2013年
21. Xu P, Gu R, Broster L, Wu R, Jiang Y, Fan J, & Luo YJCA. Neural basis of emotional decision making in trait anxiety. J Neurosci. 2013: 33(47):18641–18653. doi:10.1523/jneurosci.1253-13.2013.
22. Luo W, He W, Yang S, Feng W, Chen T, Wang L, Gan T, Luo YJCA.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of facial inversion with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Biological Psychology, 2013, 92: 395-402. doi: 10.1016/j. biopsycho.2012.11.019.
23. He J, Li B, Guo Y, N?t??nen R, Pakarinen S, Luo YJCA. Effects of alcohol on auditory pre-attentive processing of four sound features: evidence from mismatch negativity. Psychopharmacology. 2013, 225:353–360.  doi: 10.1007/s00213-012-2816-8.
24. Zhang D, Gu R*, Wu T, Broster L S, Luo Y, Jiang Y, & Luo YJCA.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index of changes in risk decision-making strategies. (2013) Neuropsychologia, 2013, 51(8): 1397-407. doi: 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13.04.014.
25. Feng C, Luo Y, Gu RCA, Broster LS, Shen X, Tian T, Luo YJCA, Krueger F. The flexible fairness: Equality, earned entitlement, and self-interest. PLoS ONE, 2013, 8(9):e73106. doi: 10.1371/journal. pone.0073106
26. Gu Y, Mai X, Luo YJCA. Do bodily expressions compete with facial expressions? Time course of integrating emotional signals from the face and the body. PLoS ONE, 2013, 8(7): e66762. doi: 10.1371/ journal.pone.0066762.
27. Zhang D, Ding H, Liu L, Hou X, Sun G, Li L, Liu Y, Zhou C, Gu R, Luo YJ.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amplitude-integrated EEG in full-term neonates with seizures. PLoS ONE, 2013, 8(11): e78960. doi:10.1371/journal.pone.0078960 (2013).
28. Han LZ, Liu YZ, Zhang DD, Yin H, Luo YJ. Low-arousal speech noise improves performance in n-back task: An ERP study. PLoS ONE, 2013, 8(10):e76261. doi: 10.1371/journal.pone.0076261.
29. Liu Y, Zhang D, Ma J, Li D, Yin H, Luo YJ. The Attention Modulation on Timing: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PLoS ONE 2013, 8(6): e66190. doi:10.1371/journal.pone.0066190
30. Li F, Cao B, Luo YJ, Lei Y, Li H. Functional imaging of brain responses to different outcomes of hypothesis testing: revealed in a category induction task. NeuroImage. 2013, 66: 368-375. doi: 10.1016/j.neuroimage. 2012.10.031.
31. Zhang D, Luo W*, Luo YJCA. Single-trial ERP analysis reveals facial expression category in a three-stage scheme. Brain Research, 2013, 1512:78-88. doi: 10.1016/j.brainres.2013.03.044.
32. 柳昀哲,张丹丹CA, 罗跃嘉CA.婴儿社会和情绪脑机制的早期发展. 科学通报. 2013, 58 (9): 753-761.
33. 张丹丹, 罗文波, 罗跃嘉CA. 面孔表情加工三阶段模型的单试次ERP证据.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3, 43(8): 643-656.
34. 彭家欣, 杨奇伟, 罗跃嘉CA. 不同特质焦虑水平的选择性注意偏向. 心理学报, 2013, 45 (10): 1085-1093.
35. 甘 甜,李万清,唐红红,陆夏平,李小俚,刘 超*,罗跃嘉CA. 经颅直流电刺激右侧颞顶联合区对道德意图加工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13, 45(9): 1004?1014.
36. 王敬欣,贾丽萍,白学军,罗跃嘉. 返回抑制过程中情绪面孔加工优先:ERPs 研究. 心理学报, 2013, 45(1): 1-10.
2012年
37. Peng J, Qu C, Guo R, Luo YJCA Description-based reappraisal regulate the emotion induced by erotic and neutral image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Front. Hum. Neurosci., 2012, 6: 355. doi: 10.3389/fnhum.2012. 00355
38. Fan J, Xu P, Van Dam N, Eilam-Stock T, Gu X, Luo YJ, Hof P. Spontaneous brain activity relates to autonomic arousal. J Neurosci, 2012, 32(33):11176 -11186. doi: 10.1523/JNEUROSCI.1172-12.2012.
39. Chen C, Liu C, Huang R, Cheng D, Wu H, Xu P, Mai X, Luo YJCA. Suppression of aversive memories associates with changes in early and late stages of neurocognitive processing. Neuronpsychologia. 2012, 50(12): 2839-2848. doi: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12.08.004.
40. Feng WF, Matinez A, Pitts M, Luo YJ, Hillyard SA. Spatial attention modulates early face processing. Neuronpsychologia. 50(14): 3461-3468. doi: 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12.09.031.
41. Zhang D, Wang L, Luo Y, Luo YJCA.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detecting rapidly presented fearful faces. PLoS ONE, 2012, 7(11): e49517. doi:10.1371/journal.pone.0049517
42. Li S, Wang Y, Xu P, Pu F, Li D, Fan Yu, Gong GCA, Luo YJCA. Surface morphology of amygdala is associated with trait anxiety. PLoS ONE 2012, 7(10): e47817. doi:10.1371/journal.pone.0047817
43. Li J-Z, Gui D-Y, Feng C-L, Wang W-Z, Du B-Q, Gan T, Luo YJCA. Victims’ time discounting 2.5 years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 ERP study. PLoS ONE, 2012, 7(7): e40316. doi:10.1371/journal. pone.0040316
44. Feng,C., Wang, L., Liu, C., Zhu, X., Dai, R., Mai, XCA, Luo, YCA. The time course of the influence of valence and arousal on the implicit processing of affective pictures. PLoS ONE, 2012, 7(1): e29668. doi:10.1371/journal.pone.0029668
45. Fu SCA, Feng C, Luo YJCA, Parasuraman R. Neural adaptation provides evidence for categorical differences in processing of face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An ERP study of the N170. PLoS ONE. 2012, 7(7): e41103. doi:10.1371/journal.pone.0041103
46. Hawkley L, Gu Y, Luo YJ, Cacioppo, J.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social connections: generalizability extended to Beijing adults. PLoS ONE. 2012, 7(9): e44065. doi:10.1371/journal.pone. 0044065
47. Feng C, Wang L; Wang N; Gu R, Luo YJCA. The time course of implicit processing of erotic pictures: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Brain Res. 2012, 1489:48-55. doi: 10.1016/j.brainres.2012.10.019.
2011年
48. Guo R, Lei Z, Broster L,Wu T,Jiang Y, Luo YJCA. Beyond valence and magnitude: a flexible evaluative coding system in the brain. Neuronpsychologia, 2011, 49(14): 3891-3897.doi: 10.1016/j.neuropsychologia. 2011.10.006
49. Mai X, Ge Y, Tao L, Tang H, Liu CCA, Luo YJCA. Eyes are windows to the Chinese soul: evidence from the detection of real and fake smiles. PLoS One. 2011; 6(5): e19903. doi:10.1371/journal.pone. 0019903
50. Liu C, Tang H, Luo YJ, Mai X. Multi-representation of symbolic and nonsymbolic numerical magnitude in Chinese number processing. PLoS ONE. 2011, 6(4):e19373. doi:10.1371/journal.pone. 0019373
51. Mai X, Tardif TCA, Doan SN, Liu C, Gehring WJ, Luo YJCA. Brain activity elicited by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dback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 PLoS ONE. 2011, 6(4): e18774. doi:10.1371/journal.pone. 0018774
52. Wei DT, Qiu J, Du X, Luo YJ. Emotional arousal to negative information after traumatic experiences: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Neuroscience, 2011, 192: 391–397. doi: 10.1016/j.neuroscience.2011. 06.055
53. Ni J, Jiang H, Jin Y, Chen N, Wang J, Wang Z, Luo YJ, Ma Y, Hu X. (2011) Dissociable modulation of overt visual attention in valence and arousal revealed by topology of scan path. PLoS ONE, 2011, 6(4): e18262. doi:10.1371/journal.pone.0018262
54. Zhang D, Liu Y, Hou X, Zhou C, Luo Y, Ye D, Ding H. Reference values for 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 in infants from preterm to 3.5 months of age. Pediatrcis, 2011, 127: e1280-e1287. doi: 10.1542/peds.2010-2833
55. Feng Q, Zheng Y, Zhang X, Song Y, Luo YJ, Li Y, Talhelm T. Gender differences in visual reflexive attention shifting: Evidence from an ERP study. Brain Res, 2011, 1401: 59-65. doi:10.1016/j.brainres. 2011.05.041
56. 陈春萍,程大志,罗跃嘉CA. 雌激素对情绪的影响心理、神经、内分泌研究,中国科学C, 2011, 41 (11): 1049-1062.
57. 吕勇,刘亚平,罗跃嘉. 记忆面孔,男女有别:关于面孔再认性别差异的行为与ERP研究. 科学通报, 2011, 56(14): 1112-1123.
58. 吴燕, 罗跃嘉CA. 利他惩罚中的结果评价—— ERP 研究. 心理学报, 2011, 43(6): 661?673.
59. 金翊翔, 罗跃嘉CA. 中性词和负性词的纯粹接触效应. 心理学报, 2011, 43(7): 739?748.
60. 白学军,尹莎莎,杨海波,吕勇,胡伟,罗跃嘉. 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一项ERP 研究. 心理学报, 2011, 43(10): 1103?1113.
2010年
61. Liu C, Ge Y, Mai XQ, Luo YJCA. Exploring the conceptual and semantic structure of human kinship: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kin terms. Behav Brain Sci. 2010, 33(5): 392-394. doi: 10.1017/S0140525X10001366 (IF=19.04)
62. Liu C, Ge Y, Luo WB, Luo YJCA. Show your teeth or not: the role of the mouth in smiles and its cross-cultural variations. Behav Brain Sci. 2010: 33(6): 450-452. doi:10.1017/S0140525X10001263 (IF=19.04)
63. Luo WB, Feng WF, He WQ, Wang NY, Luo YJCA. Three stages of facial expression processing: ERP study with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Neuroimage, 2010, 49(2): 1857-1867. doi:10.1016/ j.neuroimage.2009.09.018 (IF=5.73)
64. Liu C, Tardif TCA, Mai XQ, Gehring WJ, Simms N, Luo YJCA. What’s in a name? Brain activity reveals categorization processes differ across languages. Human Brain Mapping, 2010, 31(11): 1786-1801. doi: 10.1002/hbm.20974 (IF=6.25)
65. Gu RL, Ge Y, Jiang Y, Luo YJCA. Anxiety and outcome evaluation: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ambiguous. Biological Psychology. 2010, 85: 200-206. doi:10.1016/j.biopsycho.2010.07.001
66. Qiu J, Li H, Jou J, Liu J, Luo Y, Feng T, Wu Z, Zhang Q. Neurao correlates of the “Aha” experiences: Evidence from an fMRI study of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Cortex. 2010, 46: 397-403. doi:10.1016/j.cortex.2009.06.006
67. Song Y, Bu Y, Hu S, Luo Y, Liu J. Short-term language experience shapes the plasticity of the visual word form area. Brain Research, 2010, 1316: 83-91. doi:10.1016/j.brainres.2009.11.086
68. 吴燕, 余荣军, 周晓林, 罗跃嘉CA. 自我主观标准决定执行任务和观察任务中的结果评价. 心理学报, 2010, 42(2): 279-287.
69. 冯文锋,罗文波,廖瑜,陈红,罗跃嘉. 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对胖信息的注意偏好:注意警觉还是注意维持. 心理学报, 2010, 42(7): 779-790.
70. 罗艳琳,王鹏,李秀军,石雅琪,陈墨,王培培,胡斯秀,罗跃嘉. 汉字认知过程中整字对部件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10, 42 (6): 683?694.
代表著作:
1. Lv ZL, Luo YJ (Eds). Progress in cognitive science: From cellular mechanisms to computational theorie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3
2. 魏景汉, 罗跃嘉(编著)事件相关脑电位的基础与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
3. 罗跃嘉(主编)姜扬,程康(副主编)认知神经科学教程.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
4. 罗跃嘉, 魏景汉(著)注意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
5. 魏景汉, 罗跃嘉(主编)认知事件相关脑电位教程, 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2, 5.
六、培训交流
多次主办大型学术会议,为为国内外的研究者提供了合作交流的良好平台,如2015年9月,重庆,第二届ERP研究与应用研讨会;2014年5月,深圳,认知与情绪障碍的脑机制与影像学研讨会;2014年11月,深圳,ERP高级研讨班;2013年12月,广州,第四届国际社会神经科学会年会;2013年9月,安徽第一届ERP研究与应用研讨会等。
七、荣誉奖励
2013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20130424101G)
2013北京市科技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创造性思维中关键认知神经科学过程的机理研究,罗劲、傅小兰、罗跃嘉等(2013医-2-006-03)
2012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脑高级功能调节及干预的机制研究,宋为群、罗跃嘉等(2012医-3-008-02)
2011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脑功能疾病的磁共振影像学方法的建立与应用,龚启勇、陈楚侨、罗跃嘉等(201102249)
2010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儿童与认知功能的脑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董选、王苏弘、罗跃嘉等(201003125)
2010中国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认定(2010)
2009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认知功能的神经心理脑机制研究及认知障碍的诊疗评估,董选、罗跃嘉、王苏弘等
2009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2009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号(2008)3600053
2008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警卫部队新兵心理问题筛查体系的调查及研究,刘畅、李丁川、罗跃嘉等
2006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荣誉称号(No000314)
2006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视觉空间注意脑机制的早期调控及其年老化研究,宋为群、罗跃嘉等
2005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2004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04-491053号)
2004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脑认知功能中P300与MMN的发生机制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吴宗耀,罗跃嘉等
2003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7结题评估为“优秀”)
2003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认知脑电位的神经基础及应用研究,何春阳,吴宗耀,罗跃嘉等
2001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论文题目:跨感觉通路选择性注意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编号:2001083
1999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3终期考核被评为“优秀”)
1997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一等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潘菽优秀研究生论文二等奖、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
1996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一等奖
1992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临床应用,第一获奖者
1987在成都军区军医学校立三等功一次,受嘉奖一次
1980-1984在华西医科大学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二次,系三好学生二次
1977-1979    在西藏军区步兵第一五八团受嘉奖二次
八、学生指导
培养博士后、研究生百余人,其中 2 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3 人获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奖。目前,在深圳大学指导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8人.
心理学 [040200] 学术学位

专业信息

所属院校:深圳大学
招生年份:2021年
招生类别:全日制研究生
所属学院:师范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04]教育学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2]心理学

专业招生详情

研究方向: 0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2情绪与健康心理学
03认知神经科学
04心理测量与应用
招生人数: 39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备  注: 复试科目
[FS47]认知心理学;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心理学     专业代码:040200     门类/类别:教育学     学科/类别:心理学

专业介绍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当今心理学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趋势更加突出,应用领域的研究不断拓展,在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社会发展、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应对全球化和自然灾害等领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为国家、社会甚至全球问题的解决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本学科于2018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心理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下设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3个研究方向。该一级学科点自2001年始设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2003年始招教育学硕士(下设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方向),2011年获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职业教育心理学特色二级学科)。本一级学科目前有专任教师17名,其中,教授5人,博士导师组成员2人,硕导9人,博士学位教师12名,海外留学经历教师5人。该学科依托天津市重点学科及4个支撑平台(天津市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中国职教学会职教师资与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聚焦于职业教育与职场,在职业认知与测评、职业技能学习与竞技、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等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独有的办学优势和研究特色。

专业点分布

北京师范大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武汉体育学院

专业院校排名

0402 心理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24 所,本次参评23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51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A+
3 10574 华南师范大学 A+
4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A-
5 10635 西南大学 A-
6 10065 天津师范大学 B+
7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B+
8 10335 浙江大学 B+
9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B+
10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B+
11 10028 首都师范大学 B
12 10165 辽宁师范大学 B
13 10270 上海师范大学 B
14 10445 山东师范大学 B
15 90032 第四军医大学 B
16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 B-
17 10345 浙江师范大学 B-
18 10414 江西师范大学 B-
19 10533 中南大学 B-
20 10542 湖南师范大学 B-
21 10558 中山大学 B-
22 10285 苏州大学 C+
23 10394 福建师范大学 C+
24 10590 深圳大学 C+
25 10736 西北师范大学 C+
26 10135 内蒙古师范大学 C
27 10346 杭州师范大学 C
28 10475 河南大学 C
29 10663 贵州师范大学 C
30 11078 广州大学 C
31 10003 清华大学 C-
32 10043 北京体育大学 C-
33 10094 河北师范大学 C-
34 10183 吉林大学 C-
35 10366 安徽医科大学 C-
36 10446 曲阜师范大学 C-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心理学     专业代码:077100     门类/类别:理学     学科/类别:心理学

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为例
请查阅中山大学相关招生院系的网页。

专业点分布

鲁东大学 中山大学

专业院校排名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24 所,本次参评23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51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01 北京大学 A+
2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A+
3 10574 华南师范大学 A+
4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A-
5 10635 西南大学 A-
6 10065 天津师范大学 B+
7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B+
8 10335 浙江大学 B+
9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B+
10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B+
11 10028 首都师范大学 B
12 10165 辽宁师范大学 B
13 10270 上海师范大学 B
14 10445 山东师范大学 B
15 90032 第四军医大学 B
16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 B-
17 10345 浙江师范大学 B-
18 10414 江西师范大学 B-
19 10533 中南大学 B-
20 10542 湖南师范大学 B-
21 10558 中山大学 B-
22 10285 苏州大学 C+
23 10394 福建师范大学 C+
24 10590 深圳大学 C+
25 10736 西北师范大学 C+
26 10135 内蒙古师范大学 C
27 10346 杭州师范大学 C
28 10475 河南大学 C
29 10663 贵州师范大学 C
30 11078 广州大学 C
31 10003 清华大学 C-
32 10043 北京体育大学 C-
33 10094 河北师范大学 C-
34 10183 吉林大学 C-
35 10366 安徽医科大学 C-
36 10446 曲阜师范大学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