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学还阅读了:[宁夏大学考研真题免费下载] [宁夏大学历年保研笔试/面试真题汇.pdf] [宁夏大学预推免信息汇总表.xls] [宁夏大学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宁夏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宁夏大学研究生分数线]
[宁夏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宁夏大学考研难吗]
[宁夏大学研究生院]
[宁夏大学考研群]
[宁夏大学研究生学费]
[宁夏大学研究生辅导]
[考研国家线(历年汇总)]
[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 资源环境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微信公众号、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旅游开发与规划管理专业简介
一、学科简介旅游开发与规划管理是融地理学、资源学、建筑学、经济学、城市美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规划设计学、历史学、市场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本学科的完善和发展既需要强大的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的支撑,也需要思维创新、职业素养及实践技能的辅助,侧重理论研究与技术方法两方面,具有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和需求市场,是一门典型的理论指导应用,实践促进创新的学科。
旅游开发与规划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和内涵十分广泛,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特征,主要涉及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与产业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旅游目的地营销与市场开发、旅游配套产业规划、旅游需求和供给相互关系、旅游开发与地方文化传承保护、旅游开发经济、生态与社会影响,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的经济预期效应等各方面。
本学科把握国际旅游发展和研究前沿,结合国内旅游发展趋势和民族地区旅游业特点,立足于服务宁夏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重点研究区域旅游开发规划、发展管理等相关问题。学科以“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人才”为主旨,以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兼顾旅游产业发展的应用研究。坚持“学以致用”的办学定位,着力培养优秀的旅游专业研究人才,努力将学科打造成为服务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流人才库。
二、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应达到能够读懂本专业学术论文;应具有熟练运用本专业常用实验方法、计算方法、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的实践能力;应具有参加完整科研过程的科研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硕士研究生应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4.身心健康。
三、培养方式
1.硕士生培养以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并重。
2.硕士生培养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学科方向导师组人员原则上不少于3人,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
3.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研究生学术的创造性。
4.坚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研讨式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开放性教学,鼓励研究生开展读书会、讨论会和学术沙龙,参与课题研究,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和协作科研精神。
5.有计划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访学。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优秀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者,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但生源为跨学科、专业同等学力者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不得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
五、研究方向
1.旅游开发与规划
本方向是对旅游资源、区域旅游开发规划、旅游产业发展、旅游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综合研究,涵盖旅游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旅游资源评价利用与保护,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区建设与项目设计、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行为与市场研究、旅游服务接待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区域旅游规划是旅游业的战略谋划和安排,通过对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的摸底调查、分类和评价、旅游市场分析与营销规划、区域旅游主题定位和功能分区和对区域旅游开发的保障体系规划,增加了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科学性和和合理性,是区域旅游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能够在旅游地开发和发展过程中综合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负责任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重要保障。
立足于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实际需求,为宁夏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支撑,着眼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独特性旅游资源的深度有效开发和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解决宁夏旅游业发展面临的诸如旅游基础设施配套问题、旅游地环境问题、旅游业保障体系问题、旅游产品与形象创新等问题。
2.旅游地发展与管理
本方向利用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学、管理学等多学科方法,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吸引物综合系统、通道系统、支持系统和社区等各个子系统的生成、培育、共生机理及其相互协调关系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以解决区域内不同空间尺度旅游目的地发展和管理中涉及的一些关键问题,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该方向在人才培养中将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实践发展问题有效融合,注重培养研究生将旅游目的地发展问题上升到“区域高度”,有效利用地理学中的“时空”思维和3S分析方法,能够着眼于旅游目的地发展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重点分析旅游目的耦合协调机制构建,解决旅游景区和旅游市场的多头管理问题;探讨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有效培育及其综合管理问题;探讨宁南山区贫困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与减贫的关系和机制问题;探讨目的地文脉凸显与多产业融合的机理和路径问题;以此培养既能够把握前沿方向,又能够应用有效新方法解决区域实际问题的高层次研究性人才。
3.民族文化与休闲产业
本研究方向是以人文地理学硕士点原研究方向“民族地理与社会文化地理”、“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为基础,将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与休闲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基于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及特殊性,探索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特点和规律。立足宁夏及周边地区多元文化景观,运用旅游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开展文化景观的历史谱系和地理格局、组合形态、人文内涵、演变规律,以及特色旅游开发、休闲产业的研究,通过对民族地区文化开发、保护与休闲产业的整合研究,侧重在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文脉挖掘与整合、回族文化景观与特色旅游资源评价、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特色旅游规划、文化发展和旅游开发不同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及区域休闲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影响问题。宁夏浓厚的回族文化和西夏文化底蕴和多元化的文化景观以及在此基础上独特的旅游资源(地)为本方向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理论和实践上,本研究方向可充分利用回族文化和西夏文化景观与地理格局的多样性,注重文化景观与特色旅游开发的机理研究,形成多元文化景观与特色旅游文脉整合理论框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服务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工作,丰富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内容,从而为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民族地区旅游规划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计算
1.课程设置原则
(1)理论课设置以能读懂本专业学术论文为目的,设置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课程。
(2)以能熟练运用本专业常用的实验方法、计算方法、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为目的,设置本专业必需的案例分析与强化训练课程。
2.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按类别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课程设置见附件1。
3.学分计算
17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34学时计1学分,补修课不计学分。
总学分34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为27学分(其中学位课20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4学分,创新能力3学分。
学位课课程:20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4学时)2学分。
第一外国语(102学时)6学分。
专业共同必修课共6学分。
研究方向课共6学分。
非学位课课程:7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17学时 1学分。
跨学科、专业和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3门主干课程(不计学分)。
必修环节:4学分
(1)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2学分
教学实践与专业实习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每位硕士研究生都必须参加,其评价材料是申请学位的必备材料之一。
①教学实践1学分。在第二学年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方式包括辅导本科生有关课程,指导实验、协助指导毕业设计(或论文)、野外实习等,累计时间4周。教学实践成绩不合格者必须再次进行实践,再次实践成绩仍不合格者,按必修课程不及格处理,不得参加论文答辩。教学实践必须在导师亲自指导下完成,完成后填写《宁夏大学研究生教学\专业实习考核表》,经指导教师及院、系审核后归入本人档案。
②专业实习1学分。包括课程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两部分,累计时间不少于4周。
课程实习0.5学分,包括《旅游研究方法》、《旅游规划》、《旅游地开发与管理》、《民族文化与遗产旅游》、《城市休闲与游憩管理》等课程。每门课程实习时间为1-5天。课程实习成绩不合格者必须再次进行实习,再次实习成绩仍不合格者,按必修课程不及格处理,不得参加论文答辩。课程实习由任课教师编写实习方案和计划,并组织完成。实习结束后,由研究生撰写提交实习报告一份,并填写《宁夏大学研究生教学\专业实习考核表》,由任课教师给出实习成绩和评语。
专业综合实习0.5学分,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累计时间4周。由导师组确定实习方案和计划,每次实习指导老师不少于3人。专业综合实习成绩不合格者必须再次进行实习,再次实习成绩仍不合格者,按必修课程不及格处理,不得参加论文答辩。实习结束后,填写《宁夏大学研究生教学\专业实习考核表》,并由实习指导老师和学院做出相应书面鉴定。
(2)文献综述、开题报告1学分
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要结合课题研究方向和具体的研究领域进行,参考文献不得少于60篇,其中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20篇,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4000汉字。
(3)学术报告1学分
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十次以上学术报告活动,其中至少参加一次区外学术报告会,每次学术报告活动结束后,硕士研究生本人应手工填写学术报告登记表。
创新能力:3学分
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获得3学分。
(1)主持或参加研究生创新项目;
(2)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一篇(本人署名前二位);
(3)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奖;
(4)获得发明专利排名前三位的发明人或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排名前三位发明人。
以上各项的署名单位必须为宁夏大学,否则不予认可。
4.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除实验、实习课可以进行考查外其它课程一律进行考试。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考核采取考试方式,政治理论课亦可以采取课程论文方式。选修课程的考核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决定。
所有课程考核成绩实行百分制,学位课程及格标准为75分以上(含75分),非学位课程及格标准为60分以上(含60分)。
七、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半,结束后进行中期考核,实行分流制。具体办法见《宁夏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硕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位论文中可以集中体现。硕士生应积极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注意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学位论文要有新工作和新见解。硕士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并在规定时间完成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要求达到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正确、数据可靠、文句简练、图表清晰、层次分明,能体现硕士生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风。与他人合作或在前人基础上继续进行的课题,必须在论文中应明确指出本人所做的工作。学位论文必须采用计算机编辑和输出,具体格式参照《宁夏大学学位论文格式、书写规范》。用于学位论文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各学科专业根据本学科专业实际和培养目标等要求安排具体的学位论文工作。
九、其它学习项目安排
1.科研
(1)遵循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杜绝剽窃、抄袭和其他学术不当行为。
(2)在学期间,每位研究生均须至少全程参加一项科研课题。须填写《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科研考核表》,并由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做出相应鉴定。
2.助管
为增强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在第二学年由学院安排助管,助管时间连续4周。助管结束后,填写《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助管考核表》,并由接受助管单位和部门做出相应的书面鉴定。
十、毕业与学位授予
1.思想表现
按照《研究生工作手册》规定审查。
2.课程学习和中期考核
完成规定课程学习和学分;通过宁夏大学学位英语考试(学位英语考试由研究生院组织);通过中期考核。
3.科研
须满足以下四条中之一:
(1)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公开出版的学科(专业)期刊(不包括增刊),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
(2)以第一作者身份在“211”工程或“985”高校学报(不包括增刊),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
(3)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并由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中,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
(4)参编并出版著作,署名撰写2万字以上。
4.必修环节、创新能力和其他
完成必修环节、创新能力和其他规定。
5.学位论文
审查盲审和送审论文评阅意见。实行一票否决制。
上述1至5条中,其中任何一条不合格者,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符合上述1至5条规定,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准予毕业,并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专业简介
一、学科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具有时空特征的地理信息已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作为整合时空与非时空信息资源的基础平台,地理信息系统已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迫切需要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高级人才。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是研究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应用和可视化表达的有关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的学科。本学科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作风、系统地掌握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原理和GIS应用开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工程技术骨干,了解地理学、地图与测量学、计算机科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及相关领域的进展和学术动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有较好的创新意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专业的外文文献;能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研究、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数字工程建设、空间分析与应用、辅助决策管理与空间数据处理等方面工作。
二、培养目标
1.认真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知识结构应达到能够读懂本专业学术论文;应具备熟练运用本专业常用实验方法、计算方法、分析方法等研究的实践能力;应具有组织完整科研过程的科研能力,并具备进一步深造的资质,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能够适应我国当代乃至未来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4.身心健康。
三、培养方式
1.硕士生培养以课程学习、科学研究、操作技能、实践应用并重。
2.硕士生培养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3.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研究生学术的创造性。
4.坚持采取理论、实践与技能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研讨式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开放性教学,鼓励研究生开展读书会、讨论会和学术沙龙,参与课题研究,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和协作科研精神。
5.有计划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访学。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优秀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者,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但生源为跨学科、专业同等学力者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不得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
五、研究方向
1.遥感监测与分析
长期以来区域资源环境保护研究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和方向。但传统的研究因为受到时空数据可获得性的制约,大多数的研究均倾向于定性研究,而定量的研究很难进行。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兴起为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利用遥感影像,不仅可以快速地获取大范围的空间信息,而且也可以获取过去一定时间的空间信息。利用这些不同时期的空间信息,我们可以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因此,3S技术的利用不仅可以大大深化区域地理研究内涵,而且也可以促进区域地理研究更好地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
今后本研究方向将重点围绕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开展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土壤盐渍化、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积极开展遥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使遥感技术更多服务于地方国民经济建设。
2.空间信息技术与分析
GIS在本质上是对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管理与分析。在实际自然系统中,所有空间对象有机的融为一体,它们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是现有科学技术根本不可能模拟的。因此,抽象和分离是GIS描述空间实体的基本方法,这同时造成当人们用GIS进行多种要素的空间分析与应用时,必须设法准确恢复要素之间原有的内在耦合关系。当前,随着人们空间信息获取技术的增强,大量的空间数据蜂拥而来,如何有效的组织、集成与共享空间数据成为GIS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今后,本研究方向将在空间数据获取和预处理、空间尺度转换、空间信息探索分析及复杂信息反演和预报、水土流失模拟、环境污染模型、灾害预警模拟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区域的规划、开发、保护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基础。
3.GIS方法与技术
随着GIS学科朝着社会化和产业化方向不断深化,如何将GIS理论与方法转化成为空间信息管理和辅助决策的技术手段,是本研究方向的重要内容。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探索精神、更有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GIS应用与设计人才。使之能够参与设计、开发与维护面向政府和行业管理的应用GIS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面向大众的城市公众地理信息服务系统等。
今后,本研究方向将继续以宁夏及周边地区为研究对象,以应用研究与开发为归宿,重点开展基于GIS技术的环境影响评价、WebGIS技术、GIS中的计算技术及方法以和GIS技术在资源环境、人文地理等领域的应用,培养GIS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促进GIS、RS、GPS技术在西北地区的普及。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计算
1.课程设置原则
(1)理论课设置以能读懂本专业学术论文为目的,设置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课程。
(2)以能熟练运用本专业常用的实验方法、计算方法、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为目的,设置本专业必需的案例分析与强化训练课程。
2.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按类别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课程设置见附件1。
3.学分计算
17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34学时计1学分,补修课不计学分。
总学分34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为27学分(学位课课程20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4学分,创新能力3学分。
学位课课程:20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4学时)2学分。
第一外国语(102学时)6学分。
专业必修课共6学分。
研究方向课共6学分。
非学位课课程:7学分
跨学科、专业和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3门主干课程(不计学分)。
必修环节:4学分
(1)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2学分
教学实践与专业实习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每位硕士研究生都必须参加,其评价材料是申请学位的必备材料之一。
①教学实践1学分。在第二学年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方式包括辅导本科生有关课程,指导实验、协助指导毕业设计(或论文)、野外实习等,累计时间4周。教学实践成绩不合格者必须再次进行实践,再次实践成绩仍不合格者,按必修课程不及格处理,不得参加论文答辩。教学实践必须在导师亲自指导下完成,完成后填写《宁夏大学研究生教学/专业实习考核表》,经指导教师及院、系审核后归入本人档案。
②专业实习1学分。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累计时间4周。由导师组确定实习方案和计划,每次实习指导老师不少于3人。专业综合实习成绩不合格者必须再次进行实习,再次实习成绩仍不合格者,按必修课程不及格处理,不得参加论文答辩。实习结束后,填写《宁夏大学研究生教学/专业实习考核表》,并由实习指导老师和学院做出相应书面鉴定。
(2)文献综述、开题报告1学分
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要结合课题研究方向和具体的研究领域进行,参考文献不得少于60篇,其中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20篇,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4000汉字。
(3)学术报告1学分
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十次以上学术报告活动,其中至少参加一次区外学术报告会,每次学术报告活动结束后,硕士研究生本人应手工填写学术报告登记表。
创新能力:3学分
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获得3学分。
(1)主持或参加研究生创新项目;
(2)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一篇(本人署名前二位);
(3)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奖;
(4)获得发明专利排名前三位发明人或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排名前三位发明人。
以上各项的署名单位必须为宁夏大学,否则不予认可。
4.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除实验、实习课可以进行考查外其它课程一律进行考试。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考核采取考试方式,政治理论课亦可以采取课程论文方式。选修课程的考核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决定。
所有课程考核成绩实行百分制,学位课程及格标准为75分以上(含75分),非学位课程及格标准为60分以上(含60分)。
七、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半,结束后进行中期考核,实行分流制。具体办法见《宁夏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硕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位论文中可以集中体现。硕士生应积极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注意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学位论文要有新工作和新见解。硕士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并在规定时间完成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要求达到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正确、数据可靠、文句简练、图表清晰、层次分明,能体现硕士生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风。与他人合作或在前人基础上继续进行的课题,必须在论文中应明确指出本人所做的工作。学位论文必须采用计算机编辑和输出,具体格式参照《宁夏大学学位论文格式、书写规范》。用于学位论文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九、其它学习项目安排
为增强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在第二学年由学院安排助管,助管时间连续4周。助管结束后,填写《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助管考核表》,并由接受助管单位和部门做出相应的书面鉴定。
十、毕业与学位授予
1.思想表现
按照《研究生工作手册》规定审查。
2.课程学习和中期考核
完成规定课程学习和学分;通过宁夏大学学位英语考试(学位英语考试由研究生院组织);通过中期考核。
3.科研
研究生应遵循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杜绝剽窃、抄袭和其他学术不当行为,且须满足以下六条中之一:
(1)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公开出版的核心期刊(不包括增刊),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
(2)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且导师为第一作者,以第二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
(3)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
(4)参编并出版著作,署名撰写2万字以上。
(5)获批专利或软件制作权1项以上(排名在前3名),并发表1篇学术论文。
(6)成果登记或制定标准1项以上(排名在前3名),并发表1篇学术论文。
4.必修环节、创新能力和其他
完成必修环节、创新能力和其他规定。
5.学位论文
审查盲审和送审论文评阅意见,实行一票否决制。
上述1至5条中,其中任何一条不合格者,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符合上述1至5条规定,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准予毕业,并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简介
一、学科简介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及变迁,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随着气候变化与区域安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低碳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人文地理学可以为解决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乡问题等做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年来,本学科点立足西北旱区和民族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以人文地理学应用研究为重点,形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与生态评估、城乡规划与房地产开发、旅游开发与规划4个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开展了宁夏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演化规律和调控机制;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典型区域生态恢复重建与生态经济发展;特色旅游开发的区域文脉分析与整合,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为我国人文地理学做出了贡献,起到了学科建设服务地方发展的目的和“智库”作用。
我院形成了实力强、水平高、素质优良的老、中、青结合的人文地理学学科创新团队,拥有在编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博士18人,在读博士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2人。近五年累计科研经费为1500余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为600余万元,出版著作1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二、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应达到能够读懂本专业学术论文;应具有熟练运用本专业常用实验方法、计算方法、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的实践能力;应具有参加完整科研过程的科研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硕士研究生应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4.身心健康。
三、培养方式
1.硕士生培养以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并重。
2.硕士生培养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学科方向导师组人员原则上不少于3人,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
3.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研究生学术的创造性。
4.坚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研讨式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开放性教学,鼓励研究生开展读书会、讨论会和学术沙龙,参与课题研究,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和协作科研精神。
5.有计划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访学。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优秀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者,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但生源为跨学科、专业同等学力者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不得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
五、研究方向
1.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方向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主要开展区域分析和地域经济系统动态模拟研究,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及聚落系统结构和空间演化研究,宁夏山川协调发展及优化调控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理论和实践上,以人地关系相关理论为基础,汲取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强调学科交叉、多视点系统解析,注重对区域经济地域系统的组织结构、影响因素、运行机制和演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动态模拟,探讨其发展规律和优化调控方法措施,建立了典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体系,多数研究成果被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所采用,真正起到了科研服务社会的作用。
今后本研究方向将重点围绕两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一是进一步探讨宁夏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特别是河套绿洲区域特殊地理环境和独特经济社会背景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演化规律和调控机制,为丰富和完善地理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做出贡献;二是探讨现代不同类型人文要素及其载体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重视区域人文要素空间结构形成的自然背景、历史沿革及人文机制研究。三是探讨生态环境破坏、生态保育与恢复、资源利用与管理等问题,主要关注人类活动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产生的不良影响,探讨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对策。
2.生态经济与生态评估
本研究方向从经济地理学、生态经济学的视角,立足宁夏区域开发特点,重点开展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和区域开发政策安排下,生态经济发展的思路、模式、途径、机制和空间布局等,主要包括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域经济地域系统优化、生态产业选择和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等。
在理论和实践上,把现代地理学成熟先进的技术方法应用于区域开发与生态经济发展中,实现不同尺度地理单元生态文明建设信息的自动提取与深层次挖掘,提出实现宁夏山川相济的区域经济协同机制、模式,开拓宁夏区域发展研究的新领域和新途径,为宁夏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宁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今后,本研究方向一是继续深入探讨落后地区域经济地域系统发展机理,构建宁夏生态经济新模式,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二是在资源环境信息挖掘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与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方法体系;三是通过凝练总结,构建区域生态经济运行机制和政策体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城乡规划与房地产开发
本研究方向以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和房地产经济学理论方法为基础,重点开展宁夏及周边地区城镇体系演化和机理、规模和结构、城镇化模式和机制、人居环境与房地产开发、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园区建设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城市土地利用与优化、循环经济与区域协调发展等研究,形成了具有西北地区城乡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研究特色。
在理论和实践上,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视角,先后开展了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战略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与优化研究、城市循环经济评价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物流中心商业地产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等重要课题,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成为自治区有关部门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依据,进一步奠定了人文地理学在宁夏乃至周边地区城镇化和房地产开发领域的学科地位。
今后,本研究方向将继续以宁夏及周边地区城乡建设和房地产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应用研究为归宿,一是重点开展城镇化模式和机制,二是开展城乡发展与房地产开发空间布局、方向和投资模式,三是开展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机理、模式、管制,四是开展城乡统筹与人居环境建设等,从而为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在西北地区的拓展与培养欠发达地区城乡规划、住房与城乡建设、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4.旅游开发与规划
本研究方向立足宁夏及周边地区多元文化景观,运用旅游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开展文化景观的历史谱系和地理格局、组合形态、人文内涵、演变规律,以及特色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实践策略,在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文脉挖掘与整合独具特色,逐渐形成了民族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影响、回族文化景观与特色旅游资源评价、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特色旅游规划等研究领域。
在理论和实践上,本研究方向充分利用回族文化和西夏文化景观与地理格局的多样性,注重文化景观与特色旅游开发的机理研究,形成了多元文化景观与特色旅游文脉整合理论框架,较为系统的阐述和探讨了回族地区文化景观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与方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服务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工作,为地方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开发与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今后,本研究方向继续将民族地区文化景观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通过民族地区文化景观多样性和时空效应的研究,发展文化地理学相关理论;通过旅游开发中文脉分析与整合研究,丰富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内容,从而为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民族地区旅游规划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计算
1.课程设置原则
(1)理论课设置以能读懂本专业学术论文为目的,设置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课程。
(2)以能熟练运用本专业常用的实验方法、计算方法、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为目的,设置本专业必需的案例分析与强化训练课程。
2.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按类别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课程设置见附件1。
3.学分计算
17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34学时计1学分,补修课不计学分。
总学分34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为27学分(其中学位课20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4学分,创新能力3学分。
学位课课程:20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4学时)2学分。
第一外国语(102学时)6学分。
专业共同必修课共6学分。
研究方向课共6学分。
非学位课课程:7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17学时 1学分。
跨学科、专业和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3门主干课程(不计学分)。
必修环节:4学分
(1)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2学分
教学实践与专业实习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每位硕士研究生都必须参加,其评价材料是申请学位的必备材料之一。
①教学实践1学分。在第二学年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方式包括辅导本科生有关课程,指导实验、协助指导毕业设计(或论文)、野外实习等,累计时间4周。教学实践成绩不合格者必须再次进行实践,再次实践成绩仍不合格者,按必修课程不及格处理,不得参加论文答辩。教学实践必须在导师亲自指导下完成,完成后填写《宁夏大学研究生教学\专业实习考核表》,经指导教师及院、系审核后归入本人档案。
②专业实习1学分。包括课程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两部分,累计时间不少于4周。
课程实习0.5学分,包括《区域可持续发展前沿》、《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房地产经济与开发》、《旅游规划》、《经济地理学前沿》等课程。每门课程实习时间为1-5天。课程实习成绩不合格者必须再次进行实习,再次实习成绩仍不合格者,按必修课程不及格处理,不得参加论文答辩。课程实习由任课教师编写实习方案和计划,并组织完成。实习结束后,由研究生撰写提交实习报告一份,并填写《宁夏大学研究生教学\专业实习考核表》,由任课教师给出实习成绩和评语。
专业综合实习0.5学分,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累计时间4周。由导师组确定实习方案和计划,每次实习指导老师不少于3人。专业综合实习成绩不合格者必须再次进行实习,再次实习成绩仍不合格者,按必修课程不及格处理,不得参加论文答辩。实习结束后,填写《宁夏大学研究生教学\专业实习考核表》,并由实习指导老师和学院做出相应书面鉴定。
(2)文献综述、开题报告1学分
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要结合课题研究方向和具体的研究领域进行,参考文献不得少于60篇,其中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20篇,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4000汉字。
(3)学术报告1学分
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十次以上学术报告活动,其中至少参加一次区外学术报告会,每次学术报告活动结束后,硕士研究生本人应手工填写学术报告登记表。
创新能力:3学分
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获得3学分。
(1)主持或参加研究生创新项目;
(2)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一篇(本人署名前二位);
(3)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奖;
(4)获得发明专利排名前三位的发明人或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排名前三位发明人。
以上各项的署名单位必须为宁夏大学,否则不予认可。
4.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除实验、实习课可以进行考查外其它课程一律进行考试。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考核采取考试方式,政治理论课亦可以采取课程论文方式。选修课程的考核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决定。
所有课程考核成绩实行百分制,学位课程及格标准为75分以上(含75分),非学位课程及格标准为60分以上(含60分)。
七、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半,结束后进行中期考核,实行分流制。具体办法见《宁夏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硕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位论文中可以集中体现。硕士生应积极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注意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学位论文要有新工作和新见解。硕士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并在规定时间完成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要求达到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正确、数据可靠、文句简练、图表清晰、层次分明,能体现硕士生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风。与他人合作或在前人基础上继续进行的课题,必须在论文中应明确指出本人所做的工作。学位论文必须采用计算机编辑和输出,具体格式参照《宁夏大学学位论文格式、书写规范》。用于学位论文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各学科专业根据本学科专业实际和培养目标等要求安排具体的学位论文工作。
九、其它学习项目安排
1.科研
(1)遵循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杜绝剽窃、抄袭和其他学术不当行为。
(2)在学期间,每位研究生均须至少全程参加一项科研课题。须填写《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科研考核表》,并由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做出相应鉴定。
2.助管
为增强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在第二学年由学院安排助管,助管时间连续4周。助管结束后,填写《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助管考核表》,并由接受助管单位和部门做出相应的书面鉴定。
十、毕业与学位授予
1.思想表现
按照《研究生工作手册》规定审查。
2.课程学习和中期考核
完成规定课程学习和学分;通过宁夏大学学位英语考试(学位英语考试由研究生院组织);通过中期考核。
3.科研
须满足以下三条中之一:
(1)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公开出版的学科(专业)期刊(不包括增刊),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
(2)以第一作者身份在“211”工程或“985”高校学报(不包括增刊),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
(3)参编并出版著作,署名撰写2万字以上。
4.必修环节、创新能力和其他
完成必修环节、创新能力和其他规定。
5.学位论文
审查盲审和送审论文评阅意见。实行一票否决制。
上述1至5条中,其中任何一条不合格者,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符合上述1至5条规定,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准予毕业,并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自然地理学简介
一、学科简介自然地理学是把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开展研究,以阐明自然环境的整体、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尤其重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全球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资源之间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律。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能够为解决荒漠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生态平衡以及区域环境问题等做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学位点立足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资源环境,以自然地理学应用研究为重点,形成了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全球变化与生态安全和荒漠化与水土保持3个研究方向,重点开展了宁夏特殊地理环境和生态特点的背景下气候和水土资源的综合分析、生态安全及荒漠化防治等研究,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发展和丰富了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地理学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起到了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智库”的作用。
自然地理学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形成了实力强、水平高、素质优良的老、中、青结合的学科创新团队。目前,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11人。近三年来,主持国家级课题8项,横向课题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达400余万元。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
二、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应达到能够读懂本专业学术论文;应具有熟练运用本专业常用实验方法、野外调研、数据分析处理等研究方法的实践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硕士研究生应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专业文章的写作。
4.身心健康。
三、培养方式
1.硕士生培养以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并重。
2.硕士生培养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学科方向导师组人员原则上不少于2人,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
3.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研究生学术的创造性。
4.坚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堂教学与野外调研相结合的研讨式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开放性教学,鼓励研究生开展读书会、讨论会和学术沙龙,参与课题研究,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和协作科研精神。
5.有计划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访学。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优秀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者,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但生源为跨学科、专业同等学力者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不得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
五、研究方向
本学位点根据自然地理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宁夏及周边地域特色,突出学科交叉,共设三个特色研究方向:全球变化与生态安全、荒漠化与水土保持、自然资源开发与持续利用。
1.全球变化与生态安全
从全球变化与生态的视角,立足宁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特点,重点探索干旱区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方式、响应途径、作用过程、动力机制及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从而为保障旱区生态系统稳定健康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地区生态建设及安全。
在理论和实践上,把自然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成熟先进的技术方法应用于具有宁夏地区特色的生态系统中,通过长期的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监测和生态评估,实现不同尺度地理单元生态系统变化与全球变化、人类活动之间的响应机制的确定,分析未来变化趋势,提出应对的生态对策,为全区生态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生态安全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性建议。
本研究方向重点以旱区各类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继续加强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监测及生态评估,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旱区生态系统的响应机理,生态系统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开展旱区各类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过程中的功能性变化研究;开展各类生态系统稳定性、安全性评估;开展各类生态系统与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响应性研究,构建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与全球变化、人类活动的关系体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荒漠化与水土保持
以生态工程、地貌学、灾害学等理论为指导,立足宁夏乃至周边地区,围绕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开展相关研究,形成的自己的特色,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并得到社会的认同。
在理论和实践上,以干旱半干旱区的自然地理特点为背景,汲取生态工程的成功经验和方法,突出学科交叉与多视点系统分析。注重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化、水土流失的特点、影响因素、运行机制和演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动态模拟,并在野外开展生态实验。
本研究方向主要针对宁夏及毗邻地区风蚀、水蚀及二者交互等荒漠化类型,研究土壤侵蚀的发生机制、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应用现代水土保持理论与地理信息技术,开展荒漠化现状调查与监测、土壤侵蚀发生机制,综合防治技术和土地整治与合理利用技术、模式的研究。
3.自然资源开发与持续利用
以自然资源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立足宁夏乃至周边地区,在区域资源分析及动态模拟、自然资源利用与规划管理、自然灾害、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并得到社会的高度认识。
在理论和实践上,以自然资源学的理论为基础,应用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强调学科交叉,多视点系统解析,注重对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分布、结构、特点、影响因素,运用机制和演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动态模拟,探讨其发展规律和优化调控方法措施,建立了典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体系,多数研究成果被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所采用,真正起到了科研服务社会的作用。
本研究方向主要涉及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分析、管理。主要研究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质量及利用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从土地资源学角度探讨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科学依据和原则;从土壤发生和分类的角度探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利用和保护;从西部干旱区水资源特征,分析探讨区域水资源面临的问题,研究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配置中的经济作用和优化配置途径,根据各地实际、从总体上协调土地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的关系,提出土地资源、水资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化配置途径。此外开展自然资源利用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水环境、自然灾害研究与防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有助于为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环境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计算
1.课程设置原则
(1)理论课设置以能熟悉本专业基础理论及研究前言为目的,设置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研究进展类课程。
(2)以能熟练运用本专业常用的实验方法、野外调研方法、计算方法、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为目的,设置本专业必需的强化训练课程。
2.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按类别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课程设置见附件1。
3.学分计算
17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34学时计1学分,补修课不计学分。
总学分34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为27学分(其中学位课20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4学分,创新能力3学分。
学位课课程:20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4学时)2学分。
第一外国语(102学时)6学分。
专业共同必修课共6学分。
研究方向课共6学分。
非学位课课程:7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17学时 1学分。
专业选修课共6学分
跨学科、专业和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2门主干课程(不计学分)。
必修环节:4学分
(1)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2学分
教学实践与专业实习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每位硕士研究生都必须参加,其评价材料是申请学位的必备材料之一。
①教学实践1学分。在第二学年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方式包括辅导本科生有关课程,指导实验、协助指导毕业设计(或论文)、野外实习等,累计时间4周。教学实践成绩不合格者必须再次进行实践,再次实践成绩仍不合格者,按必修课程不及格处理,不得参加论文答辩。教学实践必须在导师亲自指导下完成,完成后填写《宁夏大学研究生教学\专业实习考核表》,经指导教师及院、系审核后归入本人档案。
②科研实践1学分 自然地理学课程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野外实践。
(2)文献综述、开题报告1学分
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要结合课题研究方向和具体的研究领域进行,参考文献不得少于60篇,其中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20篇,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4000汉字。
(3)学术报告1学分
在学期间,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必须参加十次以上学术报告活动,其中至少参加一次区外学术报告会,每次学术报告活动结束后,硕士研究生本人应手工填写学术报告登记表。
创新能力:3学分
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获得3学分。
(1)主持或参加研究生创新项目;
(2)公开发表专业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一篇(本人署名前二位);
(3)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奖;
(4)获得发明专利排名前三位的发明人或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排名前三位发明人。
4.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除实验、实习课可以进行考查外其它课程一律进行考试。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考核采取考试方式,政治理论课可以采取课程论文方式。选修课程的考核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决定。
所有课程考核成绩实行百分制,学位课程及格标准为75分以上(含75分),非学位课程及格标准为60分以上(含60分)。
七、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结束后进行中期考核,实行分流制。具体办法见《宁夏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硕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位论文中可以集中体现。硕士生应积极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注意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学位论文要有新工作和新见解。硕士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并在规定时间完成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要求达到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正确、数据可靠、文句简练、图表清晰、层次分明,能体现硕士生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风。与他人合作或在前人基础上继续进行的课题,必须在论文中应明确指出本人所做的工作。学位论文必须采用计算机编辑和输出,具体格式参照《宁夏大学学位论文格式、书写规范》。用于学位论文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各学科专业根据本学科专业实际和培养目标等要求安排具体的学位论文工作。
九、其它学习项目安排
1.科研
(1)遵循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杜绝剽窃、抄袭和其他学术不当行为。
(2)在学期间,每位研究生均须至少全程参加一项科研课题。须填写《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科研考核表》,并由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做出相应鉴定。
2.助管
为增强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在第二学年由学院安排助管,助管时间连续4周。助管结束后,填写《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助管考核表》,并由接受助管单位和部门做出相应的书面鉴定。
十、毕业与学位授予
1.思想表现
按照《研究生工作手册》规定审查。
2.课程学习和中期考核
完成规定课程学习和学分;通过宁夏大学学位英语考试(学位英语考试由研究生院组织);通过中期考核。
3.科研
须满足以下四条中之一:
(1)公开发表专业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一篇(本人署名前二位)。
(2)以第一作者身份在“211”工程或“985”高校学报(不包括增刊),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
(3)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并由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中,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
(4)参编并出版著作,署名撰写2万字以上。
4.必修环节、创新能力和其他
完成必修环节、创新能力和其他规定。
5.学位论文
审查盲审和送审论文评阅意见。实行一票否决制。
上述1至5条中,其中任何一条不合格者,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符合上述1至5条规定,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准予毕业,并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学硕士专业简介
宁夏大学地理学一级硕士点,依托于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经过近30年的发展,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办学层次逐步提升。2001年,人文地理学硕士点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2006年,人文地理学学科被批准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2011年,地理学一级学位硕士点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2012年,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两个专业开始招生。2013年,旅游开发与规划管理硕士点获批。目前共有导师34名,在校生79民。根据学院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特色,依据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置,结合我院师资队伍情况,从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旅游开发与规划管理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凝练出相应的研究方向。
(一)人文地理学
本学科点以民族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形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与生态评估、城乡规划与房地产开发、旅游开发与规划4个研究方向,重点开展了宁夏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演化规律和调控机制;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产业布局、特色旅游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
(二)自然地理学
本学科点立足西北旱区半干旱区资源环境特点,以自然地理学应用研究为重点,主要形成了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全球变化与生态安全和荒漠化与水土保持3个研究方向,重点开展了宁夏特殊地理环境与生态背景下气候和水土资源的综合分析、生态安全及荒漠化防治等研究。
(三)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是研究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应用和可视化表达的有关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的学科。目前,我院主要形成了遥感监测与分析、空间信息技术与分析、GIS方法与技术3个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研究、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数字工程建设、空间分析与应用、辅助决策管理与空间数据处理等方面工作。
(四)旅游开发与规划管理
本方向是对区域旅游资源、区域旅游开发规划、旅游产业发展、旅游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综合研究,涵盖旅游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旅游资源评价利用与保护,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区建设与项目设计、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行为与市场研究、旅游服务接待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本学科下设三个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发展与管理、民族文化与休闲产业。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58人,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总数的7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0人,占专任教师的60%。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2人。现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自治区“塞上英才”1人、“自治区新世纪313人才”2人,“自治区312人才”2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人、自治区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1人。著名地理学家陆大道、刘昌明院士分别为“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和“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士工作站首席专家,汪一鸣教授、宋长青教授、汤国安教授、闾国年教授、苏宁虎教授、张舒研究员为我院特聘教授。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简介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前身是宁夏大学地理系,成立于1983年7月。2000年3月,更名为“城市与环境科学系”,2002年7月,在城市与环境科学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资源环境学院。学院现有地理科学(教师教育)、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5个本科专业;有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下设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旅游开发与管理4个二级硕士点;有院士工作站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1个,自治区“十三五”重点专业群1个,学校西部一流建设培育专业1个。学院现有教职工58人,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总数的7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0人,占专任教师的60%。现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自治区“塞上英才”1人、“自治区312人才”2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人、自治区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4人。在校生数662人(其中本科生583人、硕士研究生79人),生师比为14:1。
在本科教学中,学院有教授参与的课程组制度,并积极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育教学及考试改革等,总体教学水平达到学校考核指标A级。申报教学成果26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6项),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往届毕业生有多人以优异成绩考取或免推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教育部所属重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多人次参加了全国性大学生技能或论文竞赛,区级竞赛以上获奖12人次。
2016年,资源环境学院与环境工程研究院融合发展,双方发挥彼此优势,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宁夏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宁夏科技支撑计划、教育厅基金项目56项,横向课题50余项,到位科研经费5720万元;获国家发明创业奖1项,宁夏科技进步奖3项;主编或参编学术著作6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
“十三五”以来,学院以创建一流学科为契机,着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大力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努力培养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努力建成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突出、西部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添加宁夏大学学姐,或微信搜索公众号“之家”,关注【之家】微信公众号,在之家微信号输入【宁夏大学考研分数线、宁夏大学报录比、宁夏大学考研群、宁夏大学学姐、宁夏大学考研真题、宁夏大学专业目录、宁夏大学排名、宁夏大学保研、宁夏大学公众号、宁夏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宁夏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