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药剂学考研QQ群

微信搜索公众号“之家”,关注【之家】微信公众号,在之家微信号输入【兰州大学考研分数线、兰州大学报录比、兰州大学考研群、兰州大学学姐、兰州大学考研真题、兰州大学专业目录、兰州大学排名、兰州大学保研、兰州大学公众号、兰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兰州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考研真题资料优惠价原价选择
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

报考兰州大学药剂学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在复习阶段会意识到自己的基础薄弱,时间不够用,寄期望于可以通过参加兰州大学药剂学考研QQ群的方式帮自己快速的掌握考试的重点。点击查看微信QQ群 http://m.okaoyan.com/qun.html手机访问

兰州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答疑,送资源

兰州大学

但是,让很多同学都比较纠结的是,要不要在备考过程中报一个辅导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辅导机构呢?针对这些问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两条建议:

1. 考研是一项几百万人长跑,最终只有少部分可以到达终点的运动,我们不能选择本科院校、不能选择好的导师授课、不能让自己聪明到看一遍就会,那么,就需要利用一切该利用的资源,在起跑阶段,就超越很多人。

2. 考研辅导班和考研培训班也并非救世主,同学们在选择辅导班的时候,授课导师一定要是报考院校对应专业比较优秀的研究生,或者名师。自己也要足够努力,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

关于兰州大学药剂学考研辅培训班,目前包括考研机构开设的辅导班以及考研学校自行开设的辅导班。2007年前有很多学校的研究生录取考试,学校会开办一些考研专业课的辅导班,并有辅导班,这些辅导辅导非常好,因为都是参与出题或改卷老师们开的课,但后来国家不在允许研究生招生单位做任何相关的培训辅导,所以专业课考研辅导基本不在会更新,当然一些全国统考的科目还是会有些考研辅导机构会开设一些考研辅导班的培训课程,比如西医综合等等。 目前我国的兰州大学药剂学考研培训以考研机构为主,时间上包括长期和短期,形式上有大班授课、小班授课以及一对一授课等不同形式,公共课和专业课均有课程(专业课限于热门专业),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进行选择上不上辅导班以及选择辅导班的何种方式。

兰州大学药剂学考研QQ群

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药剂学

药剂学是一门以剂型为中心研究其配制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与设备、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等多学科渗透的综合性技术学科。随着药剂学的深入发展,各个研究领域越来越系统化、明朗化,逐步形成了工业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物理药剂学、临床药剂学等一系列分支学科。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药剂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造、质量控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1.药物新剂型与新制;2.生物药剂学;3.临床药剂学;4.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学学科药剂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100702:药剂学 
一、 学科概况 
 
      药剂学是一门以剂型为中心研究其配制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与设备、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等多学科渗透的综合性技术学科。随着药剂学的深入发展,各个研究领域越来越系统化、明朗化,逐步形成了工业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物理药剂学、临床药剂学等一系列分支学科。
 
二、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药剂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造、质量控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三、 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三年、最长在校年限(含休学)四年。
四、 研究方向 
 
1.药物新剂型与新制剂
2.生物药剂学
3.临床药剂学
4.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
五、 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总学分不低于32.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8门;
公共课计入总学分;
学科通开课总学分不低于6.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门,计入总学分;
专业基础课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门,计入总学分;
方向选修课计入总学分;
专业外语计入总学分;
人文与科学素养选修课计入总学分;
必修环节计入总学分;
补本课不计入总学分;

栏目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是否 
必修课
是否 
学位课
考核方式
公共课  064112000  硕士政治理论  1.0  18.0  否  是  考试 
0651120001  硕士第一外国语(1)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20002  硕士第一外国语(2)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1  高级英语(托福)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2  高级英语(雅思)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3  英语口语  3.0  54.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4  学术论文写作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5  西方社会文化概览  2.0  36.0  否  是  考试 
065113006  英语演讲训练  2.0  36.0  否  是  考试 
0731120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  36.0  是  是  考试 
073112004  学术道德规范与形势政策  1.0  18.0  是  是  考试 
学科通开课  035212009  药学实验设计与统计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0  分子生物学与生化技术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1  药物研发概论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2  现代药物分析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212013  实验动物学  3.0  54.0  否  是  考试 
专业基础课  035312028  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  2.0  36.0  否  是  考试 
035312029  药物新制剂与新技术  2.0  36.0  否  是  考试 
035312030  药物转运体的研究进展  3.0  54.0  否  是  考试 
035312031  临床药理学  2.0  36.0  否  是  考试 
方向选修课  035502032  药物制剂的设计  2.0  36.0  否  是  考试 
035502033  靶向治疗分子基础与靶向药物设计  2.0  36.0  否  否  考试 
035502034  药物代谢概论  2.0  36.0  否  否  考试 
专业外语  035402001  专业外语(药学)  1.0  18.0  是  否  考试 
必修环节  SS702001  SS学术研讨和学术活动  2.0    是  否  考查 
SS702002  SS开题报告  1.0    是  否  考查 
SS702003  SS实践环节  2.0    是  否  考查 
 

六、 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  必修,最晚于第三学期末完成。
2、学术研讨和学术活动   必修,每学年作报告1次,在学期间作报告不少于2次,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  9 次。
3、实践环节   必修,含科研实践、医疗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七、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靶向治疗分子基础与靶向药物设计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502033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靶向治疗分子基础与靶向药物设计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30
课堂讨论 3
自学交流 3
课 程
负责人
倪京满 课程团队 强音 倪京满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生物化学、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教    材 靶向治疗分子基础与靶向药物设计
参考书目 靶向治疗分子基础与靶向药物设计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以人体相关器官、组织、细胞的生理学、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应用与实例相结合,系统的讲述各类靶向前体药物与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策略与思路,反映国际上近年来靶向治疗基础研究和靶向药物研究方面的成果,完整体现靶向药物的科学和实用意义、基本知识和发展情况;本课程将生物科学与药学相结合,诠释靶向治疗和靶向分布以及传递药物的设计思想,为创新药物与药物新型传递系统设计提供参考,为从事临床药物治疗的医疗工作者设计靶向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并在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介绍了噬菌体呈现技术、化学衍生化及重组DNA技术、人体组织切片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在靶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比较前沿的化学、生物技术知识,有利于开拓思路,为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高级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对我国靶向治疗和靶向药物研究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靶向药物的概念和研究进展
1. 靶向药物的分类
第三节  靶向药物的研究趋势
   第四节  靶向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
   第五节  靶向药物研究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靶向药物的意义、发展和现状,。
【重点掌握】:靶向药物的概念及分类,研究趋势和在临床中的应用,靶向药物研究面临的挑战。
【了解】: 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靶向药物的载体和体内转运途径
第一节  概述
1. 脂质体
1. 组成与结构
2. 理化性质
3. 体内作用特点
4. 制备
5. 作用机制和给药途径
6. 脂质体制剂的质量评价
2. 纳米粒
1. 载体材料
2. 载药纳米粒制剂的制备
3. 体内的分布与消除
4. 载药纳米粒制剂的应用
3. 乳剂
1. 淋巴定向性
2. 乳剂的释药机制
3. 影响乳剂释药特性与靶向性的因素
4. 微乳
第五节  微球
  一、微球的主要特性
  二、制备微球的载体材料
  三、微球的制备
  四、微球制剂在医疗上的应用
第六节  其他靶向药物载体
  一、单克隆抗体和片段
  二、修饰的(血浆)蛋白
  三、可溶性聚合物
  四、脂蛋白
  五、聚合物胶束
  六、细胞载体
第七节  药物-载体复合物的细胞内传递途径
  一、被动靶向与主动靶向的比较
  二、溶酶体作为细胞靶部位
  三、细胞浆靶向传输
  四、细胞核靶向传输
  五、线粒体靶向传输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介绍各种不同靶向药物的传递载体,简述各类靶向药物的传递机制。
【重点掌握】:不同类型靶向药物的传递机制。
【了解】: 各种不同靶向药物的传递载体。
 
第三章  脑靶向药物设计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 Alzheimer 病(AD)
2. Parkinson 病
3. 中枢血管疾病
4. 脑部肿瘤
5. HIV 感染
1. 血脑屏障
一、 血脑屏障及其生理基础
二、 分子质量限制转运
三、 P 糖蛋白(P-gp)及其他主动泵出转运系统
2. 血脑屏障上的生理学转运系统
1. 营养成分载体和扩散介导的摄取
2. 外排系统
3. 受体和吸附介导的摄取
第四节  基于医疗技术的脑部给药
  一、神经外科脑靶向给药
  二、血脑屏障的可逆开放给药
  三、鼻腔给药系统
  第五节  载体介导脑靶向给药系统
  一、己糖转运系统
  二、氨基酸转运系统
  三、单羧酸转运系统
  四、阳离子药物转运系统
  五、核苷转运系统
  六、多肽转运系统
第六节  纳米粒脑靶向给药系统
  一、载药纳米粒转运入脑的可能机制
  二、纳米粒脑靶向给药系统的体外研究
  三、纳米粒脑靶向给药系统的体内研究
第七节  脑靶向前体药物设计
  一、以磷酸酯为载体
  二、以二氢吡啶为载体
  三、其他
 第八节  单克隆抗体导向脑靶向给药系统设计
第九节  展望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脑靶向治疗方案和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及方法,研究实例与研究进展。
【重点掌握】:脑靶向治疗方案及脑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与方法。
【了解】:脑靶向药物研究实例与进展。
 
第四章  肺部靶向给药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呼吸器官的生理结构与功能
1. 呼吸器官的生理结构
2. 肺功能
3. 肺容积和肺通气量
2. 药物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
1. 药物沉积模型
2. 粒子大小与肺沉积
第四节  药物经肺吸收与代谢
   一、影响肺部吸收的主要因素
   二、肺部酶系统
   三、多肽和蛋白药物的经肺全身给药
第五节  雾化原理及装置
第六节  吸入制剂的处方
  一、喷雾剂的处方
  二、干粉吸入剂的处方
  三、多肽及蛋白类药物制剂的处方
第七节  经血循环的肺靶向给药系统
  一、微粒类肺被动靶向给药系统
  二、肺靶向前体药物
  三、肺部被动靶向安全性
  四、肺靶向基因传递系统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肺靶向治疗方案和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及方法,研究实例与研究进展。
【重点掌握】:肺靶向治疗方案及肺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与方法。
【了解】:肺靶向药物研究实例与进展。
 
第五章  肝靶向药物设计
第一节  肝脏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a) 肝脏主要疾病与治疗分子基础
b) 药物肝靶向传递载体
  一、微粒载体
  二、前体药物
  三、受体介导的靶向载体
  四、具有内在抗炎活性的载体
  五、靶向至其他肝细胞的载体
第四节  治疗肝肿瘤的靶向药物设计
第五节  用于治疗肝炎和肝纤维化的靶向药物设计
  一、非甾体抗炎药的靶向药物设计
  二、糖皮质激素的靶向药物设计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肝靶向治疗方案和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及方法,研究实例与研究进展。
【重点掌握】:肝靶向治疗方案及肝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与方法。
【了解】:肝靶向药物研究实例与进展。
 
第六章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设计
第一节  概述
1. 结肠的结构与功能
2. 物质在结肠中转运
3. 药物在结肠中的吸收
第五节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
    一、常规药物
    二、多肽和蛋白质
 第五节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
    一、酶触发结肠靶向给药系统
    二、PH依赖型结肠靶向给药系统
    三、时间依赖型结肠靶向给药系统
    四、压力控制释药结肠靶向给药系统
    五、综合型结肠靶向给药系统
    六、展望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结肠靶向治疗方案和结肠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及方法,研究实例与研究进展。
【重点掌握】:各种不同结肠靶向治疗方案及结肠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与方法。
【了解】:结肠靶向药物研究实例与进展。
 
第七章  肾靶向药物设计
第一节  概述
1. 肾脏的构造和基本功能与肾靶向给药原理
2. 药物肾靶向的策略
1. 生物力学方法
2. 前体药物方法
3. 大分子载体方法
3. 其他肾靶向给药系统
1. 纳米粒给药系统
2. 脂质体给药系统
第五节  肾靶向药物研究展望
  一、用于肾靶向的药物
  二、肾靶向的体内和体外模型
  三、展望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介绍肾靶向治疗方案和肾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策略及方法,研究实例与研究进展。
【重点掌握】:药物肾靶向治疗方案及肾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策略与方法。
【了解】:肾靶向药物研究实例与进展,研究展望。
第八章  肿瘤靶向治疗与肿瘤细胞靶向药物设计
第一节  肿瘤的细胞生物学特征及治疗
第二节  肿瘤靶向治疗的障碍
第三节  肿瘤细胞内药物的靶向传递
  一、单克隆抗体介导的肿瘤靶向药物设计
  二、双特异性单抗介导的肿瘤靶向治疗系统
  三、前体药物肿瘤靶向传递系统
  四、合成共聚物肿瘤靶向传递系统
  五、脂质体肿瘤靶向传递系统
第四节  肿瘤细胞靶向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肿瘤靶向治疗方案和肿瘤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及方法,研究实例与研究进展。
【重点掌握】:肿瘤靶向药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策略与方法。
【了解】:肿瘤靶向治疗方案,障碍,肿瘤靶向药物研究实例与进展,研究展望。
 
第九章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与靶向药物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肿瘤生长相关的血管生长的分子调控
第三节  血管生成的检测与模型
4.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和临床前试验
1. 生长因子受体靶向药物设计
2. 内皮因子靶向药物设计
3. 针对整合素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设计
4. 其他靶点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不同类型植入给药剂型的释药机理及制备和应用
【重点掌握】:不同类型植入给药剂型的释药机理及制备
【了解】: 实例及应用
 
第十章  血管内皮作为靶点的炎症靶向给药系统设计
第一节  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血管内皮细胞与炎症疾病
1. 血管内皮靶向策略
2. 内皮靶向给药系统设计
  一、针对内皮细胞上活性物质的设计
  二、抑制内皮活化的信号传导
  三、抑制血管生成药物
  四、炎症治疗的其他方法
第五节  血管内皮细胞靶向药物研究方法与相关问题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血管内皮细胞与炎症疾病的关系,血管内皮作为靶点的炎症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思路,靶向策略,研究方法与相关问题。
【重点掌握】:血管内皮作为靶点的炎症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思路,靶向策略。
【了解】:血管内皮细胞与炎症疾病的关系,血管内皮细胞靶向药物研究方法与相关问题。
 
第十一章  治疗基因靶向传递系统设计 
1. 概述
1. 基因工程与基因工程药物
2. 基因治疗
3. 基因治疗中基因导入方法分类
2. 一般理化导入方法
第三节  治疗基因脂质体传递系统
第四节  治疗基因纳米粒传递系统
第五节  受体介导的治疗基因传递系统
第六节  病毒基因载体系统
第七节  肿瘤靶向治疗增殖型溶瘤腺病毒
第八节  靶向端粒酶的肿瘤基因治疗
第九节  治疗基因传递系统的方法评价与靶向性问题
第十节  治疗基因载体系统的临床前评价与靶向性问题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系统介绍基因工程,基因工程药物及基因治疗,基因治疗传递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构建方法。
【重点掌握】:非病毒靶向传递系统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了解】:溶瘤病毒和靶向端粒酶的肿瘤基因治疗系统的新进展。
 
第十二章  噬菌体呈现技术在靶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噬菌体呈现技术
1. 噬菌体呈现技术简介
2. 噬菌体呈现库
3. 制备配体的产生
4. 制备配体性能的优化和工程化
5. 噬菌体呈现技术在靶向治疗手段开发中的应用和展望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噬菌体呈现技术的概念,原理,在靶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重点掌握】:噬菌体呈现技术的概念及其在靶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了解】:噬菌体呈现技术的应用原理。
 
第十三章  化学衍生化及重组DNA技术在靶向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第一节  载体的选择
第二节  配体
第三节  治疗活性药物
第四节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1. 药物与载体的连接
2. 重组DNA技术
第六节  重组DNA表达系统
第七节  重组DNA结合物
第八节  重组区域作为药物靶向结合物的构建单元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化学衍生化及重组DNA技术的概念,原理,在靶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重点掌握】:化学衍生化及重组DNA技术的概念及其在靶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了解】:化学衍生化及重组DNA的应用原理。
 
第十四章  人组织切片在靶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1. 概述
2. 肝切片的制备
3. 肝切片的孵育
4. 肝切片的存活力和功能性评价
5. 药物的体外转运的研究
6. 肝切片在靶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一、靶向药物的分布和转运
  二、肝靶向药物的效应检测
        第七节 其他器官的组织切片及展望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人组织切片技术的概念,原理,在靶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重点掌握】:人组织切片技术的概念,肝切片的制备与研究,人组织切片技术在靶向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了解】:人组织切片的应用原理。
 
四、参考文献
[1] 张志荣. 靶向治疗分子基础与靶向药物设计.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2]  梁秉文, 黄胜炎, 叶祖光. 新型药物制剂处方与工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药物制剂的设计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502032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中文)药物制剂的设计
(英文)Design of pharmaceutics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18
课堂讨论 18
自学交流  
课 程
负责人
张晓云 课程团队 张晓云 倪京满 史彦斌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教    材 药物制剂的设计
参考书目 实验设计方法、医药统计学、SPSS在医药学统计中的应用
               
 
二、课程内容简介
药物的剂型设计不仅需要深入研究药物分子本身的理化性质以及体内作用机制,还必须考虑制剂处方和工艺的质量保障措施及病人的用药习惯。本课程主要介绍在创新药物制剂研究中开展剂型和处方设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原理、方法等,重点介绍处方前研究在制剂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正交实验设计、均匀实验设计、析因实验设计及星点实验设计及效应面优化方法等应用性研究内容,使学生能够对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数据处理及应用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了解,为以后药物的基础研究,实际应用及新药的开发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内容 学时分配
第一章 药物研发中的制剂设计 3
第二章 制剂设计的基础 3
第三章 处方前研究 6
第四章 药物制剂中的实验设计方法(重点介绍) 16
第五章 药物制剂处方的优化 4
第六章 实例分析 4
 

四、参考文献
①实验设计方法
②医药统计学
③SPSS在医药学统计中的应用
④现代药剂学
⑤Pharmaceutics
 
 
 
 
 
药物代谢概论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502034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药物代谢概论(中文)
Drug Metabolism-An Introduction(英文)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24
课堂讨论 9
自学交流 3
课 程
负责人
史彦斌 课程团队 史彦斌 倪京满 张晓云 强音 李守唐 杨娴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 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生物药剂学
教    材 Human Drug Metabolism (Edited by Michael D Coleman)
参考书目 《药物代谢学》、《生物化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化学》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药物代谢概论》为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和药理毒理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药物进入机体后,通过生物转化将原形药物转化成无活性物质、有毒物质或有活性物质的过程。是药学学科进行新药研发和药剂学专业进行药物及其制剂深层次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药物主要代谢酶、I相代谢反应及其酶抑制剂和激动剂、Ⅱ相代谢反应及其酶抑制剂和激动剂、影响代谢反应的因素、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药物代谢与毒性、药物代谢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了解药源性疾病、基因调控与代谢工程、蛋白结合与Ⅲ相代谢反应、常见药物的代谢研究等内容。能应用该课程的相关知识指导新药研究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能参与基于药物代谢理论的新药设计、临床合理用药和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定工作。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药物代谢概述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多媒体教学,3学时
(二)主要内容:药物代谢的概念、相关术语,药物代谢研究的发展史、研究内容、主要任务和研究目的,研究展望。
第二章 药物代谢酶及酶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代谢酶
第二节 酶动力学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多媒体教学,6学时
(二)主要内容:酶的基本概念、酶催化作用的特点、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酶的分类命名,酶活性的测定,酶促反应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参数求解。
第三章 I相代谢反应及其酶抑制剂和激动剂
第一节 I 相代谢反应
第二节 主要代谢酶及其抑制剂和诱导剂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多媒体教学,4学时
(二)主要内容:I 相代谢反应的概念、特点及其在药物消除过程的作用,官能团反应的类型及其关键酶(氧化酶、辅酶黄素蛋白、还原酶、各种转移酶、脱羧酶、酯酶、环氧化酶等),CYP家族酶的抑制剂和诱导剂,其它酶的抑制剂和诱导剂。
第四章 Ⅱ相代谢反应及其酶抑制剂和激动剂
第一节 Ⅱ 相代谢反应
第二节 主要代谢酶及其抑制剂和诱导剂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多媒体教学,3学时
(二)主要内容:Ⅱ相代谢反应的概念、特点及其在药物排泄、肝肠循环过程中的作用,结合反应的类型及其关键酶(葡萄糖醛酸化酶、磺酸化酶、硫酸酯酶、氨基酸转移酶、乙酰化酶、甲基化酶等)、上述酶的抑制剂及诱导剂。
第五章 影响代谢反应的因素
第一节 生物因素对代谢的影响
第二节 剂型因素对代谢的影响
第三节 联合用药对代谢的影响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讨论,3学时
(二)主要内容:种属差异,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疾病状态、饮食习惯、制剂工艺、给药剂量、用药方法、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第六章 代谢调控及代谢工程
第一节 基于基因水平的生物合成与代谢
第二节 代谢调控及其应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多媒体教学,3学时
(二)主要内容:分子克隆技术,生物合成途径、代谢关键酶基因的分析(基因消除技术、异源表达技术)、代谢调控(反馈抑制作用和前馈激活作用)、代谢工程(基因重组技术)及其应用等。
第七章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在体研究方法
第二节 肝脏代谢方法
带三节 微生物孵育方法
第四节 色谱-波谱技术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多媒体教学,5学时
(二)主要内容: 在体研究法、肝脏代谢法(肝微粒体温孵法、肝细胞体外温孵法、肝脏灌流技术、肝组织切片法、基因重组CYP 酶系、微透析技术)、菌种温孵法、肠菌酶法。HPLC/MS/MS 、3H或14C-NMR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第八章 药物代谢与毒性
第一节 药物体内过程与药物毒性
第二节 药物代谢与药源性疾病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讨论,3学时
(二)主要内容:药物体内过程、药物毒副作用的内涵、可逆性毒性、不可逆性毒性、药物代谢与药源性疾病、药物代谢与癌症。
第九章 常见药物的代谢
第一节  常见特殊药品的代谢
第二节  其它药物的代谢研究举例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讨论,3学时
(二)主要内容:咖啡因、乙酰水杨酸、青霉素G、手性药物和中药制剂的代谢等。
第十章 药物代谢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第一节 利用代谢发现新药或减少副作用
第二节 利用代谢制定合理给药方案
第二节 避免代谢影响药物作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自学交流,3学时
(二)主要内容:利用活性代谢物得到新药,代谢活化改变药物的动力学特性,利用药物代谢避免药物的蓄积副作用,利用代谢制定合理给药方案,避免代谢影响药物作用。
四、参考文献
1. Michael D Coleman. Human Drug Metabolism,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5.
2. 李盛贤, 刘松梅, 赵丹丹 主编. 《生物化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 刘建平 主编.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4版)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年.
3. 尤启东 主编. 《药物化学》(第2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年.
4. 曾苏 主编. 《药物代谢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年.
5. Russell J. Cox. Polyketides, proteins and genes in fungi: programmed nano-machines begin to reveal their secrets. 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 2007, 5, 2010–2026.
 
 
 
 
 
 
临床药理学
1.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31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临床药理学(中文)
Clinical Pharmacology(英文)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28
课堂讨论 6
自学交流 2
课 程
负责人
焦海胜 课程团队 焦海胜、张鸿燕、邱雯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先修课程  
教    材 《临床药理学》第三版 李家泰 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目 药物临床试验与GCP实用指南(第2版) 田少雷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I期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王辰 人民军医出版社
临床治疗药物监测的方法和应用 李金恒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简介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一门以基础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主要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规律等,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代学、新药的临床实验、治疗药物监测、临床疗效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内容。临床药理学的学科任务:(1)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2)上市药物的再评价;(3)药物临床试验规范(GCP);(3)药物不良反应;(4)临床药动学;(5)治疗药物监测;(6)药物相互作用;(7)遗传药理学与个体化给药;(8)特殊人群的药理学特点。
三、课程教学内容

临床药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章 节 课时
八、 绪论 2
九、 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概述 2
十、 药物临床试验规范 4
第四章     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4
第五章     上市药物的再评价 2
第六章     遗传药理学与个体化给药 4
第七章     特殊人群的药理学特点 4
第八章     临床药动学 4
第九章    药物相互作用 2
第十章   治疗药物监测 6
第十一章   药物不良反应 2

四、参考文献
1. 临床药理学 第三版 李家泰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药物临床试验与GCP实用指南(第2版) 田少雷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3. I期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王辰 人民军医出版社
4. 临床治疗药物监测的方法和应用 李金恒 人民卫生出版社
5. 临床药学导论 蒋学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
6. 临床药动学 Malcolm Rowland 彭彬译 湖南科技出版社
7. 药物相互作用基础与临床 刘治军 人民卫生出版社
8.  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指南
9.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
 
 
 
 
 
 
药物转运体的研究进展(课程名称)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30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课程名称 药物转运体的研究进展(中文)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nsporter(英文)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54 课堂讲课 14
课堂讨论 20
自学交流 20
课 程
负责人
武新安 课程团队 武新安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先修课程  
教    材
参考书目 《最新トラソスポ一タ一研究》、《口服药物的吸收与转运》
               
 
二、课程内容简介
1、药物转运体的简介
2、药物转运体与药动学
3、药物转运体与药效学
4、有关药物转运体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药物转运体的简介 (8 学时)
1、药物转运体的概念及分类
2、药物转运体在体内的分布及功能
   第二章  药物转运体与药动学 (16 学时)
      1、药物转运体对药动学的影响
        1.1 对吸收的影响
        1.2 对分布的影响
        1.3 对排泄的影响
      2、药物转运体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第三章  药物转运体与药效学 (24 学时)
      1、药物对药物转运体的影响
      2、药物转运体与疾病的关系
        2.1 精神类疾病与相关转运体
        2.2 肝脏疾病与相关转运体
        2.3 肾脏疾病与相关转运体
        2.4 肿瘤与相关转运体
   第四章  药物转运体的常用研究方法 (6 学时)

四、参考文献

[1] M.K. DeGorter, C.Q. Xia, J.J. Yang, and R.B. Kim.Drug Transporters in Drug Efficacy and Toxicity. Annual Review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2012, 52: 249-273.

[2] Mizuno N, Niwa T, Yotsumoto Y, Sugiyama Y. Impact of drug transporter studies on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Pharmacol Rev. 2003, 55(3):425-61.
[3] Liu JY, Thom M, Catarino CB, Martinian L, Figarella-Branger D, Bartolomei F,    
   Koepp M, Sisodiya SM. Neuropathology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and   
   pharmaco-resistance in human epilepsy. Brain. 2012. [Epub ahead of print].
[4] Xu DH, Yan M, Li HD, Fang PF, Liu YW. Influence of P-glycoprotein on brucine transport at the in vitro blood-brain barrier. Eur J Pharmacol. 2012, [Epub ahead of print].
[5] Perdih A, Roy Choudhury A, Zuperl S, Sikorska E, Zhukov I, Solmajer T, Novi? M.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 Peptide fragment of transmembrane transporter protein bilitranslocase. PLoS One. 2012, 7(6):e38967.
[6] Desmoulin SK, Wang L, Polin L, White K, Kushner J, Stout M, Hou Z, Cherian C, Gangjee A, Matherly LH. Functional Loss of the Reduced Folate Carrier Enhances the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Novel Antifolates with Selective Uptake by the Proton-coupled Folate Transporter. Mol Pharmacol. 2012, [Epub ahead of print].
[7] Skovstrup S, David L, Taboureau O, Jørgensen FS. A Steered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of Binding and Translocation Processes in the GABA Transporter. PLoS One. 2012;7(6):e39360
 
 
 
 
 
 

 

 
 
 
 
 
 
 
 
 
 
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药物新制剂与新技术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29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药物新制剂与新技术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20
课堂讨论 13
自学交流 3
课 程
负责人
倪京满 课程团队 倪京满 强音 刘晖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要求经过药学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适合药学专业研究生选修,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为学生科研及开发新产品提供参考。
先修课程 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教    材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参考书目 《药物新剂型》、《新编药物制剂技术》、《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药用高分子材料与现代药剂》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面向21世纪,以国内外新制剂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为主线,重点介绍速度性控释、方向性控释、时间性控释和随症调控释个体化给药系统,其中,速度性控释分为速溶(崩)解型速释剂型和缓控释剂型;方向性控释给药的系统的靶向机理有局部靶向、物理机械靶向、生物物理靶向、生物化学靶向、生物靶向及复合靶向等;时间性控释给药系统,又被称为脉冲给药系统,分为单次脉冲、多次脉冲及自调式脉冲;个体化给药系统包括自调式脉冲给药系统和智能调控给药系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与实例相结合,全面、系统、准确的反映国内外药物制剂的先进经验,同时介绍有关国内外药物制剂生产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及药品质量控制等内容,突出药物制剂技术与研究的实用性;在本科生的药剂学课程中,我们强调,“没有辅料,就没有制剂”,随着现代药剂的发展,因此在本课程最后一章,阐述“没有药用高分子材料,就没有制剂”,将现代药剂与生物材料学有机融合,以现代药剂的研制创新为宗旨,以材料的特殊功能为线索,在药剂工作者与生物材料工作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即为现代药剂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又为生物材料工作者指导研究开发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本课程对现代药剂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对现代制剂的研究与开发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新剂型发展的动力
1. 临床用药的需要
2. 科学技术的发展
3. 新剂型的市场及价值
1. 药物新剂型的内容
1. 速度性控释给药系统
2. 方向性控释给药系统
3. 时间性控释给药系统
第三节  药物新剂型的研究
  一、设计
  二、试制
  三、质量研究
  四、问题和展望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药物新剂型的内容及开展其研究的必要性。
【重点掌握】:新剂型发展方向及新剂型制剂研究的通常过程。
【了解】: 新型制剂研究的必要性及遇到的问题(第1、3节)
 
第二章  口服速释制剂
第一节  概述
1. 水中分散型速释制剂
2. 口腔应用型速释制剂
3. 其他机制型速释制剂
1. 分散片
1. 分散片的特点
2. 处方设计
3. 制备方法及举例
4. 质量评价
2. 自乳化释药系统
1. 速效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2. 处方设计及制备举例
3. 质量评价
3. 泡腾片
1. 处方设计
2. 制备方法及举例
3. 质量检查
第五节  口腔速崩片
  一、处方设计
  二、制备工艺及举例
  三、质量评定
第六节  口腔速溶片
  一、处方设计
  二、制备工艺及举例
  三、影响速溶制剂质量的因素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口服速释制剂的类型与制备
【重点掌握】:各种口服速释制剂的处方设计及制备工艺。
【了解】: 各种口服速释制剂的质量评定及影响因素。
 
第三章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
第一节  概述
1. 缓释、控释制剂的概念及类型组成
2. 控释制剂的设计
3. 缓释、控释制剂的区别
4. 缓释、控释制剂研究现状
1. 亲水性凝胶骨架片
1. 释药机理
2. 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3. 处方设计
4. 制备方法及举例
2. 溶蚀性骨架片
1. 释药机理
2. 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3. 处方设计
4. 制备方法及举例
第四节  不溶性骨架片
  一、释药机理
  二、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三、处方设计
  四、制备方法及举例
第五节  包衣缓释制剂
  一、释药机理
  二、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三、处方设计
  四、制备方法及举例
第六节  微丸
  一、微丸的类型
  二、释药机理
  三、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四、处方设计
  五、制备方法及举例
  六、中药缓释(微丸)胶囊
第七节  离子交换药树脂制剂
  一、离子交换药树脂制剂的特点
  二、释药机理
  三、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四、处方设计
  五、制备方法及举例
第八节  渗透压控释体系
  一、口服渗透泵释药机理
  二、影响渗透泵释放药物的因素
  三、渗透泵的组成
  四、口服渗透泵制剂的设计
  五、制备方法及举例
 第九节  膜扩散控释给药系统
  一、膜扩散控制释药机理
  二、影响扩散控速释药的因素
  三、膜扩散控释剂型的组成
  四、膜控释制剂的制备及举例
第十节  控制溶解给药系统
  一、控制溶解释药的机理
  二、控制溶解体系释药恒速的可能性
  三、控制溶解释药制剂的制备及举例
第十一节  控制蚀解给药系统
第十二节  液体控释给药系统
  一、概述
第十三节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
  一、体外评价
  二、体内评价
  三、体内外相关性评价
  四、缓控释制剂安全性检查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各种不同类型的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的释药机理、处方设计及制备工艺,药物释放速率的影响因素,体、内外评价方法等。
【重点掌握】:不同类型的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的释药机理、处方设计及制备工艺,体、内外评价方法。
【了解】:不同类型缓、控释制剂药物释放速率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口服定时给药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口服定时给药系统的释药机理
1. 利用渗透泵机制控制释药时间
2. 利用亲水凝胶溶胀产生的力控制释药时间
3. 利用包衣层控制释药时间
2. 口服定时给药系统的处方设计
1. 药物的选择
2. 辅料
第四节  制备方法及举例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不同类型口服定时给药系统的释药机理及处方设计,制备方法及举例说明。
【重点掌握】:不同类型口服定时给药系统的释药机理及处方设计。
【了解】:制备方法。
 
第五章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第一节  胃内滞留制剂
1. 胃内滞留的机理
2. 影响药物漂浮的因素
3. 处方设计
4. 制备方法及举例
5. 质量评价
1.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
1. 结肠的生理与药物的吸收
2.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临床应用特点
3.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设计原理
4. 结肠定位释药方法及举例
5. 质量评价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不同类型口服定位给药系统的药物释放机理及处方设计原理,制备方法及质量评价方法。
【重点掌握】:不同类型口服定位给药系统的药物释放机理及处方设计原理,制备方法。
【了解】:不同类型口服定位给药系统制剂的质量评价方法。
 
第六章  口腔黏膜给药
第一节  口腔的解剖结构与生理
1.  药物的口腔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1. 吸收机制和途径
2. 影响药物口腔吸收的因素
2. 促进口腔黏膜吸收的方法
1. 吸收促进剂
2. 生物黏附材料
3. 酶抑制剂
3. 口腔生物黏附给药制剂
一、生物黏附机理
二、生物黏附材料
三、影响生物黏附的因素
四、口腔生物黏附剂型和应用实例
五、口腔生物黏附制剂的评价
第五节  口腔黏膜吸收实验
      一、体外吸收模型
      二、体内研究
      三、细胞模型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口腔黏膜给药制剂药物的口腔吸收及其影响因素,促进吸收的方法,口腔生物黏附给药制剂的机理、应用和评价,口腔黏膜吸收实验方法。
【重点掌握】:促进药物口腔黏膜吸收的方法,口腔生物黏附给药制剂的机理及应用,评价方法。
【了解】: 口腔黏膜吸收实验方法。
 
第七章  鼻黏膜给药
第一节  概述
1. 鼻黏膜给药的特点
2. 鼻腔的生理特征
1. 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1. 药物的分子量
2.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
3. 溶液的PH和渗透压
4. 药物的浓度和制剂的黏度
5. 剂型
2. 鼻粘膜吸收促进剂
1. 胆酸盐及其衍生物
2. 环糊精
3. 壳聚糖
4. 聚左旋精氨酸
3. 鼻腔给药研究的模型
1. 动物模型
2. 细胞模型
第五节  鼻腔用药新剂型
  一、喷雾剂和粉雾剂
  二、微球
  三、脂质体
第六节  鼻腔给药的黏膜毒性的评价
  一、黏膜形态学考察
  二、纤毛清除作用的测定
  三、溶血实验
  四、生化指标的测定
第七节  应用实例
  一、尼古丁鼻腔喷雾剂
  二、鲑降钙素滴鼻剂
  三、胰岛素鼻腔给药制剂
  四、生长抑素多肽类似物或衍生物的鼻腔给药制剂
第八节  鼻腔用药新用途
  一、脑靶向鼻腔给药
  二、疫苗鼻黏膜给药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介绍鼻粘膜给药的特点,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可采用的吸收促进方法,给药研究的模型以及目前鼻腔用药的新剂型,鼻腔给药黏膜毒性的评价方法,用先进实例说明其应用,并指出目前鼻腔用药的新用途。
【重点掌握】:鼻粘膜给药的特点,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可采用的吸收促进方法,目前鼻腔用药的新剂型,鼻腔用药的新用途。
【了解】:鼻腔给药研究的模型及鼻腔用药的先进应用实例。
 
第八章  眼科用给药系统
第一节  眼科用给药系统的特点
1. 眼部组织结构与药物的吸收特征
2. 黏附材料与药物的眼部吸收
3. 环糊精用做滴眼剂的辅料
第二节  眼科用给药系统的设计
第三节  眼科用给药系统的质量研究
  一、体外释药试验
  二、眼内释药试验
  三、药效学试验
  四、刺激性试验
第四节  膜扩散-控释眼科用给药系统
  一、膜扩散-控释眼科用给药系统的组成
  二、膜扩散-控释眼科用给药系统释放的因素
  三、制备和举例
第五节  控制溶解眼科用给药系统
第六节  脂质体眼科用给药系统
  一、脂质体眼用制剂的类型
  二、脂质体眼用给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三、制备和举例
第七节  生物降解性微球与毫微球眼科用给药系统
  一、生物降解性微球与毫微球眼科用给药系统的特点
  二、制备及举例
第八节  植入型眼科用给药系统
  一、特点
  二、制备和举例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眼科用给药系统的特点、设计及质量研究;各种新型眼科用给药系统的组成及制备。
【重点掌握】:新型眼科用给药系统的特点、设计及制备。
【了解】:质量研究。
 
第九章  植入给药系统
第一节  膜-扩散控释植入给药
第二节  渗透压控释植入给药
第三节  溶解扩散控释植入给药
第四节  溶蚀扩散控释植入给药
第五节  骨架扩散控释植入给药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不同类型植入给药剂型的释药机理及制备和应用
【重点掌握】:不同类型植入给药剂型的释药机理及制备
【了解】: 实例及应用
 
第十章  呼吸道给药系统
第一节  呼吸道吸收机理
一、 呼吸道生理
二、 药物在呼吸道的分布
三、 肺内的药物代谢
第二节  吸入装置
1. 粉雾剂的处方设计与制备举例
1. 主药
2. 载体
3. 粉碎工艺
4. 无载体粉雾剂
5. 制备及举例
2. 质量研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呼吸道给药系统药物的吸收机理,特点,制备及举例说明。
【重点掌握】:呼吸道给药系统的特点及制备。
【了解】:药物的吸收机理及应用。
 
第十一章  阴道与子宫给药系统  
1. 阴道给药
1. 阴道的结构与生理
2. 药物吸收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3. 局部作用的阴道给药剂型
4. 全身作用的阴道给药剂型
2. 子宫内给药系统
  一、概述
  二、子宫结构
  三、子宫内给药系统的设计
  四、应用实例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阴道与子宫给药系统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因素,不同作用目的可选择的给药剂型,给药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重点掌握】:不同作用目的可选择的给药剂型,给药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了解】:阴道与子宫给药系统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因素。
 
第十二章  直肠给药系统
第一节  概述
3. 栓剂
1. 双层栓
2. 中空栓
3. 微囊栓剂
4. 渗透泵栓剂
5. 凝胶栓剂
6. 骨架控释栓剂
7. 膜控释直肠给药系统
第三节  微型灌肠剂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不同类型直肠给药系统的设计原理及药物释放特征和应用。
【重点掌握】:不同类型直肠给药系统的设计原理及药物释放特征
【了解】:不同类型直肠给药系统的应用。
 
第十三章  经皮给药系统
第一节  概述
1. 经皮给药的发展与特点
2. 经皮给药的类型
3. 中药经皮给药
第二节  药物经皮吸收过程
第三节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1.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1. 经皮吸收促进剂
2. 微粒载体
3. 前体药物
4.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物理学方法
2. 药物经皮扩散的研究方法
  一、体外经皮扩散研究
  二、体内经皮扩散研究
第六节  经皮给药系统的开发
  一、药物的选择与剂量设计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组成
  三、经皮给药系统的高分子材料
  四、制备与举例
  五、质量控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经皮给药的特点及类型,影响经皮给药吸收的因素及促进吸收的方法,经皮给药释药研究方法及经皮给药系统的开发。
【重点掌握】:经皮给药的特点及类型,促进吸收的方法,经皮给药释药研究方法及经皮给药系统的开发。
【了解】:影响经皮给药吸收的因素及药物吸收过程。
 
第十四章  其他控释给药系统
1. 非口服脉冲给药系统
1. 热控制脉冲式给药
2. 电化学控制脉冲式给药
3. 超声波控制脉冲式给药
4. 光控脉冲式给药
2. 自调式给药系统
  一、PH敏感型自调式给药
  二、竞争结合机制的自调式给药
  三、尿素-尿素酶体系
  四、胰岛素自调式反应器
第三节  静脉给药系统
第四节  肌肉或腹腔注射给药系统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介绍其他控释给药系统
【重点掌握】:其他各类型控释给药系统的原理
【了解】: 其他各类型控释给药系统的应用
 
第十五章  新型乳剂
1. 概述
1. 与普通乳剂的区别
2. 分类与特点
3. 发展状况
4. 乳化剂
2. 静脉输送营养乳剂
一、静脉输送营养乳剂的特点
二、静脉输送营养乳剂的处方
三、制备和举例
3. 靶向性给药乳剂
1. 靶向性作用
2. 靶向性一级乳剂
3. 复乳
第四节 新型乳剂稳定性
  一、一级乳剂的稳定性
  二、复乳的稳定性
第五节  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一、明胶微球乳剂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乳
  三、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凝胶乳
  四、其他乳剂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全面介绍新型乳剂分类与特点,新型乳剂的稳定性及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重点掌握】:静脉输送营养乳剂与靶向性给药乳剂的特点与制备方法。
【了解】: 新型乳剂的发展状况及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第十六章  磁性药物制剂
1. 概述
一、 分类与特点
二、发展简况
三、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第二节 组成材料
1. 磁性材料
2. 骨架材料
3. 药物
第三节 磁控定位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磁性微球与磁性纳米球的制备
  一、磁性微球的制备
  二、磁性纳米球的制备
  三、磁性微米与纳米药物制剂安全性要求
第五节  磁性片剂与磁性胶囊
  一、治疗用磁性缓释片剂和胶囊
  二、药物标记和监测分析用磁性片剂和胶囊
第六节  磁控定位试验
  一、体外磁控定位试验
  二、体内磁控定位试验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全面介绍磁性药物制剂。
【重点掌握】:磁性药物制剂分类及特点,组成材料及制备,磁控定位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 磁性药物制剂的发展及应用,磁性定位试验方法。
 
第十七章  大分子载体给药系统
第一节  概述
1. 大分子载体与前体药物
2. 研究进展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 单克隆抗体载体药物
1. 单克隆抗体的性质
2. 单克隆抗体与药物的偶联
3. 药物-抗体偶联物的制备
4. 药物-抗体偶联物的质量研究
3. 其他大分子载体药物
1. 多肽与蛋白载体药物
2. 多糖载体药物
3. 合成高分子载体药物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介绍不同类型的大分子载体给药系统
【重点掌握】:大分子载体与前体药物,单克隆抗体载体药物。
【了解】: 其他大分子载体药物(第三节)。
 
第十八章  固体分散技术
第一节  固体分散体的常用载体
第二节  固体分散体的类型
第三节  固体分散体的速效和缓释原理
  一、速效原理
  二、缓释原理
  三、以水溶性聚合物为载体的药物释放机理
第四节  固体分散技术
  一、熔融法
  二、溶剂法
  三、溶剂-熔融法
四、研磨法
  五、喷雾(冷冻)干燥法
 第五节  固体分散体的质量评价
  一、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别
  二、溶出速率测定
  三、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
四、生物利用度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介绍固体分散技术
【重点掌握】:固体分散体的常用载体和类型,速释与缓释原理,各种固体分散技术。
【了解】: 质量评价方法。
 
第十九章  微型包囊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药物微囊化的应用
二、囊心物与囊材
1. 微囊化的方法
1. 物理化学法
2. 物理机械法
3. 化学法
第三节  微囊中药物的释放
  一、微囊中药物释放的机制 
  二、影响微囊药物释放的因素
  三、微囊中药物释放动力学
第四节  微囊的质量研究
  一、形态与粒径
  二、载药量与包封率
  三、微囊药物的释放速率
四、微囊的稳定性
   第五节  人工细胞
  一、固定化吸附剂
  二、固定化酶与免疫吸附剂
  三、固定化细胞与生物组织
四、人造血液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及讨论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介绍微囊包囊技术
【重点掌握】:药物微囊囊心物与囊材的要求,微囊化方法及释药机制。
【了解】: 质量研究方法及人工细胞。
 
第二十章  环糊精包合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
2. 环糊精衍生物
第四节  包合物的形成与包合作用
第五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和举例
第六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验证
第七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质量评价
第八节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药物新剂型研究中的应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介绍环糊精包合技术
【重点掌握】: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药物新剂型研究中的应用。
【了解】: 环糊精包合物的验证及质量评价。
 
第二十一章  脂质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与分类
第三节  脂质体的靶向性
1. 靶向性的概念
2. 脂质体作为靶向药物载体的特点
3. 脂质体靶向治疗的限制
4. 靶向类型
5. 靶向性评价
第四节  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脂质体的制法与举例
第六节  脂质体的质量研究
第七节  特殊性能脂质体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全面介绍脂质体
【重点掌握】:脂质体的结构与性质、靶向性、制备方法。
【了解】: 脂质体的质量评价及特殊性能的脂质体。
 
第二十二章  微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成球材料
1. 成球材料的分类及应具备的条件
2. 主要成球材料
第三节  靶向性与栓塞性和释放机制
一、靶向性
二、栓塞性
三、释药机制
四、影响微球的释药因素
第四节  微球的制备与举例
第五节  质量研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全面介绍微球
【重点掌握】:微球的结构与性质、靶向性与栓塞性、释放机制与制备方法。
【了解】: 质量研究方法及应用。
 
第二十三章  纳米粒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纳米球与纳米囊
1. 制备方法
2. 纳米粒性质的影响因素
3. 纳米粒的体内分布
第三节  药质体
一、药质体的制备
二、药质体的稳定性
三、体内分布与毒性
第四节 脂质纳米球
1. 脂质纳米球的特点及对被包裹药物的要求
2. 工艺
3. 稳定性
4. 体外释放模型
5. 体内靶向性
第五节  纳米乳
  一、形成机理
  二、乳化剂使用选择依据
  三、常用的乳化剂
  四、制备方法
  五、助乳化剂对纳米乳制备的影响
第六节  聚合物胶束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全面介绍纳米粒
【重点掌握】:纳米球、纳米囊、药质体、 脂质纳米球、纳米乳的特点及制备方法。
【了解】: 聚合物胶束。
 
第二十三章  药用高分子材料与现代药剂
第一节  药用生物材料概述
第二节  药用生物材料与现代药剂学
第三节  药用生物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
      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桥连生物材料学与现代药剂学,理论结合实例,反映当今药用生物材料与现代药剂学的密切关系。
【重点掌握】:以现代剂型的研制创新为宗旨,以材料的特殊功能为线索,为现代药剂工作者拓宽思路。
【了解】: 药用生物材料学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四、参考文献
[1]  陆彬. 药物新制剂与新技术.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2]  庄越, 凌沛学, 庄健. 新编药物制剂技术.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  朱盛山. 药物新剂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4]  陈建海. 药用高分子材料与现代药剂.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035312028 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学分 2
课程名称 (中文)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
(英文)Pharmacokinetics in vivo
课程类型 □公共课        □学科通开课        ■专业基础课              □方向选修课
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 学时分配
36 课堂讲课 27
课堂讨论 9
自学交流  
课 程
负责人
张晓云 课程团队 张晓云 史彦斌 倪京满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专题讨论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适用专业及层次 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先修课程  
教    材 体内药代动力学
参考书目 药物动力学理论与实践、体内药代动力学、药物动力学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与临床药理、药物分析和数学模型构建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该课程除了介绍药代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隔室分析基本步骤、不同给药途径房室模型识别方法及药物动力矩和生物等效性分析等),药代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包括线性药物动力学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划分,及具体的分析方法)等内容外,还着重介绍药代动力学在新药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包括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中的应用,如何应用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给药方案的设计和如何对药物剂型设计进行指导,以及治疗药物监测的应用等应用性研究内容,使学生能够对药代动力学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了解,为以后药物的基础研究,实际应用及新药的开发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1、教学目的:
◆ 熟悉药物动力学概念、理论和方法。
◆ 会使用3p97或3p97软件。
◆ 了解生物等效性分析的方法和应用目的。
◆ 熟练掌握快速静注、恒速滴注和口服或肌注一、二和三房室的数学模型和识别方法及医药学中的应用。
◆ 了解多次重复给药方案的分析和隔室模型传递函数理论方法。
◆ 掌握Michaelis和Menten型消除的非房室分析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过程特点和识别。
2、教学内容:
◆ 第一章 基础理论部分 (12学时)
(1)药物动力学概念和解决的问题。
(2)隔室分析基本步骤。
(3)快速静注、恒速滴注和口服或肌注一、二和三房室的数学模型识别方法。
(4)药物动力矩和药物生物等效性分析,会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生物等效性的结果。
(5)Michaelis型消除的室分析。
◆第二章 线性药物动力学(15学时)
(1)一室、二室、三室模型(快速静注与恒速静滴血药)。
(2)口服或肌注药物的隔室分析。
(3)尿药数据的隔室分析。
(4)多次重复给药方案的分析。
(5)隔室模型传递函数理论方法。
(6)常用药动学软件介绍
◆第三章 非线性药代动力学(9学时)
(1)Michaelis和Menten型消除的室分析。
(2)一级并行M-M型消除的室分析。
(3)非线性组织结合模型。
(4)介绍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过程特点和识别。
(5)介绍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
(6)介绍药剂中的数学模型。

四、参考文献
① 定量药理学
② 药代动力学理论与实践
③ 临床药代动力学
④ 中草药药代动力学
⑤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
 
 
十一、 毕业论文及学位论文 
 
   学生毕业需完成《药学院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2012版)方可进行毕业学位论文的答辩。学位论文写作按照《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完成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药剂学     专业代码:100702     门类/类别:医学     学科/类别:药学

专业介绍

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药剂学学科于200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通过药物制剂研究,培养药学专业人才,建立了一支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技术骨干队伍。2006年以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高校省级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整合学校科技资源并与省内知名中药企业共同建成现代中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位点围绕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剂型研究、中药新制剂新工艺研究、生物技术药物新剂型新工艺研究、缓释控释制剂与生物药剂学研究、临床药剂学研究、天然药物与制剂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方向开展研究。学科现有半固体制剂研究室、中药制剂提取室、中药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室、干燥室、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液体制剂)研究室、精密仪器室、液体制剂检测室、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固体制剂)研究室、固体制剂质量检测室、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研究室及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室等。
本学位点在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重大疾病、疑难病的防治药为主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创制新剂型与新制剂,探索中药制药新技术。立足于学科前沿技术,通过高分子多孔膜的介孔特性将中药活性成分或活性部位进行纳米级分散,制备成微乳或溶胶等纳米载药系统,研究纳米粒径与体内吸收、分布及靶向关系,建立纳米药传输系统的评价体系;采用固体分散及球晶造粒技术制备难溶性药物缓释微丸;开展中医经典方的缓控释新制剂的研究工作,并建立了相应的技术平台。近3年来主持和承担国家级和部局级科研项目等各类课题17项。其中获省级科研成果1项,新药证书7项,发明专利12项。
率先创建了中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纳米化和球晶造粒技术研究平台,实现了难溶性组分的高度分散,研制了口服葛根素、苦参素、丹皮酚微乳,葛根素和蜂胶纳米粉体速溶颗粒剂,水飞蓟宾微丸等。药动学研究表明:葛根素微乳和葛根素纳米粉体的生物利用度分别高达43%和51%,生物半衰期5-6小时,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以汉防己甲素为模型药物,利用纳米化技术和脂质体技术制备成肝靶向新制剂,并建立了肝靶向制剂的评价平台。
率先将控释技术应用到中医经典方的研究中,进行了六味地黄或其加减方提取物的渗透泵型控释制剂的研究,它既保留有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同时作用的特点,又具备有现代药物制剂的控释功能。通过处方筛选与工艺优化,初步实现了在同一体系中不同组成的均衡释放,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六味地黄或其加减方提取物的渗透泵型控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该项研究具国内领先水平。
针对重大疾病与疑难病,研制了防治脑血管病的参芍双苷滴丸,并申报发明专利;自中药藤黄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制成抗肿瘤一类中药新药―新藤黄酸冻干粉针,此项研究以2600万转让我省生产企业,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
本学位点不仅为中药制剂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创建了中药制剂新技术的研究平台,研制了许多中药新制剂,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鉴于本方向技术的创新性和成果的突出性,所属实验室已被确定为安徽省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骨干被列入安徽省首批“115”现代中药研发创新团队。培养了大批博士、硕士人才,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导师团队:王成永教授、胡容峰教授、桂双英教授、陈卫东主任药师、徐维平主任药师、张继稳研究员、夏伦祝主任药师、高家荣主任药师、孙备研究员、范鲁雁主任药师、汪兴生副教授、汪电雷副教授、汪永忠副主任药师等。
主要研究方向:1.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剂型研究;2.中药新制剂新工艺研究;3.生物技术药物新剂型新工艺研究;4.缓释控释制剂与生物药剂学研究;5.临床药剂学研究;6.天然药物与制剂药代动力学研究。

专业点分布

天津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内蒙古医科大学 沈阳药科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锦州医科大学 延边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佳木斯大学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 海军军医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大学 徐州医科大学 江苏大学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中医药大学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江西中医药大学 烟台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 中南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中山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药科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 海南医学院 陆军军医大学 成都学院 四川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遵义医学院 贵州医科大学 云南中医学院 空军军医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兰州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

专业学院排名

1007 药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41 所,本次参评37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 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104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按学校代码排列)。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023 北京协和医学院 A+
2 10316 中国药科大学 A+
3 10001 北京大学 A
4 10163 沈阳药科大学 A
5 10335 浙江大学 A
6 10246 复旦大学 A-
7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8 10422 山东大学 A-
9 10558 中山大学 A-
10 10610 四川大学 A-
11 90030 第二军医大学 A-
12 10025 首都医科大学 B+
13 10226 哈尔滨医科大学 B+
14 10251 华东理工大学 B+
15 10285 苏州大学 B+
16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B+
17 10486 武汉大学 B+
18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B+
19 10533 中南大学 B+
20 90032 第四军医大学 B+
21 10055 南开大学 B
22 10062 天津医科大学 B
23 10159 中国医科大学 B
24 10183 吉林大学 B
25 10312 南京医科大学 B
26 10337 浙江工业大学 B
27 10366 安徽医科大学 B
28 10459 郑州大学 B
29 10573 广东药科大学 B
30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B
31 12121 南方医科大学 B
32 10089 河北医科大学 B-
33 10162 辽宁中医药大学 B-
34 10184 延边大学 B-
35 10228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B-
36 10315 南京中医药大学 B-
37 10343 温州医科大学 B-
38 10384 厦门大学 B-
39 10559 暨南大学 B-
40 10631 重庆医科大学 B-
41 10760 新疆医科大学 B-
42 10063 天津中医药大学 C+
43 10161 大连医科大学 C+
44 10291 南京工业大学 C+
45 10295 江南大学 C+
46 10299 江苏大学 C+
47 10313 徐州医科大学 C+
48 10344 浙江中医药大学 C+
49 10541 湖南中医药大学 C+
50 10598 广西医科大学 C+
51 10660 贵州医科大学 C+
52 10730 兰州大学 C+
53 10057 天津科技大学 C
54 10114 山西医科大学 C
55 10403 南昌大学 C
56 10441 山东中医药大学 C
57 10560 汕头大学 C
58 10570 广州医科大学 C
59 10633 成都中医药大学 C
60 10661 遵义医学院 C
61 10678 昆明医科大学 C
62 11066 烟台大学 C
63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C-
64 10247 同济大学 C-
65 10369 安徽中医药大学 C-
66 10427 济南大学 C-
67 10472 新乡医学院 C-
68 10507 湖北中医药大学 C-
69 10572 广州中医药大学 C-
70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C-
71 11065 青岛大学 C-
72 11079 成都学院 C-

药剂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710药学基础综合(一)
(注:各大院校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
 
药剂学考研参考书:
100702药剂学  _ 01药物新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 _ 02药用高分子材料与靶向制剂 _ 03缓控释制剂与微粒载药系统 _ 04新释药系统与生物药剂学  _ 05新释药系统与生物大分子递药系统 
初试: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 710药学基础综合(一)
复试:物理化学和药剂学综合(带计算器)(笔试),比重分别占30%和70%。
710药学基础综合(一)  分析化学部分:  1.《分析化学》孙毓庆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二版。 2.《分析化学习题集》孙毓庆、胡育筑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二版。
有机化学部分:  1.《有机化学》陆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2.《有机化学》王积涛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3.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陆涛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
生理学部分:  1.《人体解剖生理学》郭青龙、李卫东主编,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第一版,2009年8月。  2.《生理学》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
生物化学部分:  《生物化学》吴梧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  物理化学和药剂学综合  《药剂学》崔福德主编,第五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梁文权主编,第二版。 《药用高分子材料》郑俊民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物理化学》候新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药剂学专业研究生就业:
药物制剂专业就业方向
药物制剂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联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就业岗位:药物制剂研究员、制剂研究员、药物分析、药品研发 销售人员、生产工艺员、药物制剂、药物制剂研发人员、药物制剂项目经理、制剂工艺研究员、研发人员、药品研发、制剂研发人员等。
药物制剂专业就业前景
药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医学类中的药学类,其中药学类共10个专业,药学专业在药学类专业中排名第1,在整个医学大类中排名第2位。针对药学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90%;0-2年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34%;大专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47%。 截止到 2013年12月24日,35857位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 3108 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3082元,0-2年工资4090元,3-5年工资4293元,8-10年工资6000元。

药剂学考研学校:比较好考的大学有三峡大学、武汉工业学院、重庆理工大学、徐州医学院、辽宁医学院、沈阳化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学科建设比较好的大学可以参考以下药剂学考研学校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评估结果
1 北京协和医学院 A+
2 中国药科大学 A+
3 北京大学 A
4 沈阳药科大学 A
5 浙江大学 A
6 复旦大学 A-
7 上海交通大学 A-
8 山东大学 A-
9 中山大学 A-
10 四川大学 A-
11 第二军医大学 A-
12 首都医科大学 B+
13 哈尔滨医科大学 B+
14 华东理工大学 B+
15 苏州大学 B+
16 中国海洋大学 B+
17 武汉大学 B+
18 华中科技大学 B+
19 中南大学 B+
20 第四军医大学 B+
21 南开大学 B
22 天津医科大学 B
23 中国医科大学 B
24 吉林大学 B
25 南京医科大学 B
26 浙江工业大学 B
27 安徽医科大学 B
28 郑州大学 B
29 广东药科大学 B
30 西安交通大学 B